A. 负功能
B. 显功能
C. 反功能
D. 潜功能
E. 正功能
搜题
第5题
A. 深入了解所有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
B. 深入了解个别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
C. 对18岁以下贫困青少年的生活状况进行预测
D. 推论整个地区18岁以下贫困青少年的生活状况
第6题
A. 深入了解所有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
B. 深入了解个别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
C. 对18岁以下贫困青少年的生活状况进行预测
D. 推论整个地区18岁以下贫困青少年的生活状况
第7题
A. 停发其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B. 停发其本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C. 减发其本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D. 追回其家庭前3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E. 追回其本人前3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8题
A. 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
B. 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
C. 尝试改变困难群众的价值观
D. 增强困难群众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E. 为困难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障
第10题
A. 修复社会的机制,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
B. 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C. 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
D. 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身功能
E. 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障
第11题
A. 家庭经济状况调查
B. 家庭访问
C. 户口核查
D. 人口普查
第13题
A. 促进儿童成长健康
B. 补充和改善家庭监护状况
C. 救助和保护儿童
D. 为其提供儿童健康成长的知识
第14题
A. 改善劳动关系
B. 平衡职工的生活与工作
C. 保障职工安全
D. 帮扶职工困难群体
第15题
A. 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B. 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受灾人员救助
C. 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
D. 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
第16题
A. 对学生困境的改善功能
B. 对学生权益的保护功能
C. 对学生成长的发展功能
D. 提供物质帮助,协助困难学生摆脱困境
第17题
A. 社会工作要满足贫困人士的基本生存需要,尽最大努力促进社会正义
B. 社会工作的核心目的是服务有需要的人群,改善其困境,促进其自立
C. 社会工作坚持服务导向,以服务对象利益为重,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
D. 社会工作注重从社会整体的功能和效率出发,减少人际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E. 社会工作最核心的是从人的尊严和价值出发,服务困难人群,增强个体能力
第18题
A. 增进他们的尊严
B. 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C. 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
D. 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E. 为困难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障
第19题
A.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B. 城镇居民社区医疗保险制度
C. 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制度
D. 城市低收人群体廉租房保障制度
第20题
A. 王某儿子出生
B. 王某外出打工且有收入
C. 王某一家迁入政府新建的住房
D. 王某女儿上小学
E. 王某妻子患病
第21题
A. 仅能改变催化剂活性和提高其稳定性
B. 仅对不希望发生的副反应有抑制作用
C. 能改变催化剂活性和提高其稳定性、同时对不希望发生的副反应有抑制作用
第23题
A.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9个伤残等级
B. 最重的为1级
C. 生活自理障碍包括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D. 劳动能力鉴定包括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第24题
A.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9个伤残等级
B. 最重的为1级
C. 生活自理障碍包括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D. 劳动能力鉴定包括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第25题
A.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9个伤残等级
B. 最重的为1级
C. 生活自理障碍包括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D. 劳动能力鉴定包括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第26题
A.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9个伤残等级
B. 最重的为1级
C. 生活自理障碍包括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D. 劳动能力鉴定包括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第27题
A.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9个伤残等级
B. 最重的为1级
C. 生活自理障碍包括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D. 劳动能力鉴定包括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第28题
A.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9个伤残等级
B. 最重的为1级
C. 生活自理障碍包括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D. 劳动能力鉴定包括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第29题
A. 医疗救助能够帮助贫困群体满足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需求,从而避免疾病的困扰
B. 医疗救助资助城乡困难家庭成员参加最低生活保障
C. 医疗救助给予城乡困难家庭成员直接的医疗物资补助
D. 医疗救助是国家通过提供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帮助贫困人群获得身体健康的一种制度
第31题
A. 全国最低生活保障
B. 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C. 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
D. 全国中等生活水平
第32题
A. 过往的生活经历
B. 身体的健康状况
C. 最近的生活状况
D. 社会活动状况
第33题
A. 补发
B. 增发
C. 停发
D. 减发
第34题
A. 提供心理支持
B. 协调申请低保
C. 调节家庭关系
D. 开展能力建设
第35题
A. 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中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三级智力残疾人
B. 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中患有当地有关部门认定的重特大疾病的人员
C. 脱离家庭、在宗教场所居住了3年的生活困难的宗教教职人员
D. 脱离家庭居住2年的生活困难的宗教教职人员
E. 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中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三级精神残疾人
第36题
A. 通过向贫困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帮扶等服务,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从而有助于社会整合
B. 促进共享发展成果,使各社会群体的正常需要得到满足,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融合
C. 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促进居民参与,解决公众关切和困境群体的问题,实现服务型治理,促进生活共同体建设
D. 通过促进社会心理建设和文化建设,建设相互关怀的社会,促进社会团结
E. 通过促进和完善社会政策从整体上改善贫弱群体的生存状况,进而促进社会认同
第37题
A. 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的居民
B. 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C. 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D. 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E. 自主择业后,家庭人均月收入等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第38题
A. 促进儿童成长健康
B. 补充和改善家庭监护状况
C. 救助和保护儿童
D. 为其提供儿童健康成长的知识
第39题
A.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
B.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 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代表大会
D. 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第40题
A.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10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10级,最轻的为1级
B.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C. 劳动能力鉴定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D. 生活自理障碍分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E. 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41题
A. 增强家庭改变的能力,帮助家庭成员做好改变的准备
B. 结合家庭的治疗和支持,为家庭维持有效的家庭功能提供保障
C. 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巩固家庭成员有效、满意的日常生活方式
D. 家庭社会工作仅服务于处于危机困扰中的家庭
第42题
A. 提高困难家庭应对生活困境的能力
B. 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协调
C. 改善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
D. 增进家庭成员的生活常识
E. 增强家庭的社会功能
第43题
A. 正功能和潜功能
B. 负功能和显功能
C. 正功能和显功能
D. 负功能和潜功能
第44题
A. 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B. 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
C. 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
D. 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个人
E. 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开展紧急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灾民
第45题
A. 小亮,7岁,因智力残疾不能上普通小学
B. 小强,10岁,因患病造成双耳失聪,家庭贫困,属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C. 小花,5岁,自闭症,家庭贫困,属于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D. 小英,1岁,被诊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家庭贫困。
第46题
A.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
B. 特困供养人员
C. 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D. 失依儿童
E. 临时救助人员
第48题
A. 个人月人均纯收入
B. 个人年人均纯收入
C. 家庭月人均纯收入
D. 家庭年人均纯收入
第49题
A. 因无劳动能力,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B. 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C. 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廉租房救助政策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D. 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维持生活,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第50题
A. 收入总和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
B.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和高龄津贴等社会福利补贴属于收入。
C. 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认定标准由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制定,并报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同意。
D. 要求无任何生活来源。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