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
B. 改变其所处的环境
C. 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
D. 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E. 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搜题
第1题
A. 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
B. 改变其所处的环境
C. 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
D. 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E. 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2题
A. 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个别化原则
B. 与服务对象合作.可以更好地为其服务
C. 要采用积极视角,在不利情境中看到改变和进步的可能性
D. 界定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第3题
A. 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
B. 帮助服务对象建立正确的认知
C. 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D. 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第4题
A. 改变服务对象错误的认知成分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
B. 改变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
C. 修正服务对象不理性的自我对话
D. 加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E. 加强服务对象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5题
A. 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B. 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
C. 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
D. 在正确认知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E. 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6题
A. 让赵大姐记录自己感到愧疚时的想法并改变自我对话
B. 引导赵大姐通过开展自由联想发现自己深层次的想法
C. 帮助赵大姐发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勇敢面对当前困难
D. 让赵大姐意识到当前的苦难有意义并且自己能做选择
第7题
A. 服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不明确
B. 在助人实践中很难明确分清认知、行为和环境的不同作用
C. 缺乏足够认知能力的个体时,其适应性受到很大限制
D. 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观点和方法的交错运用
E. 认知行为理论对个体的认知能力有较高的依赖
第8题
A. 向公司提出申诉
B. 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
C. 客观看待成败得失
D. 评估自己的情绪与感受
E. 分析父亲角色缺乏的影响
第10题
A. 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是将心理与行为结合分析
B. 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阿德勒首先提出了认知治疗模式
C.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认知行为理论的又一个理论高峰
D. 人的行动都是情绪、认知和行动互动的结果
E. 德莱顿则发展出一套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模式
第12题
A. 了解小北的社会环境影响
B. 帮助小北增强自身能力
C. 改变小北的观念进而促进其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D. 让社区其他居民说服小北
第14题
A. 理性情绪原则
B. 问题解决原则
C. 归因原则
D. 过度概括原则
E. 认知治疗原则
第15题
A. 协助小组组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感
B. 帮助小组组员厘清对小组的期望,提高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识
C. 讨论保密原则和建立契约
D. 处理小组组员出现的抗拒行为
第17题
A. 分析竞争失败的意义
B. 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
C. 客观看待成败得失
D. 评估自己的情绪与感受
E. 分析童年经历的影响
第18题
A. 挖掘张女士早期经验以揭示其自责心理的根源
B. 帮助张女士发现和理解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C. 帮助张女士确认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及其对情绪的影响
D. 改变张女士所处环境中不利于其发挥潜能的障碍因素
第19题
A. 执行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定的服务政策
B. 协助员工在服务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
C. 确认员工的工作可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D. 监督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
第20题
A. 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改变
B. 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认知行为发展的基础
C. 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
D. 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化思维的影响
E. 认知是治疗的焦点
第21题
A. 让组员在小组中模拟练习他们学到的行为规范
B. 评估组员参加小组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改善情况
C. 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并转变为行动
D. 提醒组员注意小组目标或与其一致的个人目标
第22题
A. 明确服务目标
B. 确定目标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
C. 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
D. 帮助小明思考目标的可行性和利弊
第23题
A. 明确服务目标
B. 确定目标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
C. 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
D. 帮助小明思考目标的可行性和利弊
第24题
A. “人机分离”的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职责的使用管理制度
B. “人机分离”的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性能参数的使用管理制度
C. “人机固定”的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性能参数的使用管理制度
D. “人机固定”的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职责的使用管理制度
第25题
A. 认知-行为理论
B. 心理-社会理论
C. 心理-认知理论
D. 认知-心理理论
第27题
A. 米德的自我理论
B.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C.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
D. 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
第28题
A. 在治疗过程中要坚持个别化原则
B.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契约
C. 治疗者要为受助人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环境
D. 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看法
第31题
A. 行为主义理论
B. 认知理论
C. 标签理论
D. 社会学习理论
第33题
A. 服务对象的问题主要是外在行为层面的问题,干预的重点应是行为训练
B. 服务对象的问题往往是固有的,必须深入探讨其早期经历才能了解问题成因
C. 助人过程中首先应该帮助服务对象改变行为,然后深入解决错误的认识
D. 为了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助人过程中要实现服务对象自我控制与外在控制相结合
第34题
A. 王琳是职业助人者,领取工资;王芳是自愿奉献,不求回报
B. 王琳是社会服务机构的正式员工,王芳是社会服务机构的兼职员工
C. 王琳必须经过专门的助人理论和技术的训练,王芳主要依托原有的知识和技术提供帮助
D. 王琳的服务行为受到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约束,王芳的服务行为受到一般行为规范约束
E. 王琳要接受行业组织的考核与监督,而王芳只要履行了服务责任即可
第35题
A. 认识到打人是坏孩子才有的行为
B. 认识到坏脾气是可以自我控制的
C. 学习与他人有效语言沟通的技巧
D. 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并自我激励
E. 发掘造成暴力行为的潜意识因素
第36题
A. 治疗师应遵循普遍化原则
B. 与本我、自我相比,超我遵循现实原则
C. 人的内心冲突可能与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D. 治疗师应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
第37题
A. 治疗师应遵循普遍化原则
B. 与本我、自我相比,超我遵循现实原则
C. 人的内心冲突可能与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D. 治疗师应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
第39题
A. 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
B.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
C.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
D. 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
第40题
A. 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
B.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
C.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
D. 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
第41题
A. 问题解决
B. 归因
C. 认知治疗原则
D. 意识类属
第42题
A. 精神分析理论
B. 认知行为理论
C. 生态系统理论
D. 存在主义理论
第43题
A. 认知发展理论
B. 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C. 社会学习理论
D. 标签理论
第46题
A. 明确告知大李毒驾的严重后果,鼓励他积极戒毒
B. 遵守保密原则,协助大李保住这份工作,以维持与家人的关系
C. 遵循服务对象自决的原则,由大李自行决定是否辞职
D. 联系大李的家人,要求其加强对大李毒驾行为的监管
第47题
A. 精神分析理论
B. 认知行为理论
C. 社会学习理论
D. 存在主义理论
第48题
A. 精神分析理论
B. 认知行为理论
C. 社会学习理论
D. 存在主义理论
第49题
A. 切实提供符合服务对象需要的信息
B. 确认服务对象的真正需要
C. 确保所提供服务的质量能够达到服务对象可接受的标准
D. 对整个服务介入过程进行检查和反思
第50题
A. 帮助小李认识到生活中的不如意事件不是引起他困扰的主要因素
B. 帮助小李认识到类似“笨人”这样的想法是导致困扰的主要原因
C. 帮助小李认识到只要他不再认为自己是“笨人”就会有明显改善
D. 帮助小李认识到生活中应用正确的信念来疏导情绪和指导行为
E. 帮助小李认识到必须在生活中运用理性思考方式带动行为改变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