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过2根
B. 电缆芯和导线,应留有不小于200mm的余量
C. 导线应绑扎成束
D. 导线穿管、线槽后,管口、槽口不需封堵
搜题
第1题
A. 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过2根
B. 电缆芯和导线,应留有不小于200mm的余量
C. 导线应绑扎成束
D. 导线穿管、线槽后,管口、槽口不需封堵
第2题
A. 配线应整齐,不宜交叉,并应固定牢靠
B. 电缆芯线和所配导线的端部,均应标明编号,并与图样一致
C. 字迹应清晰且不易褪色;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过2根
D. 电缆芯和导线,应留有不小于300mm的余量
第3题
A. 配线应整齐,不宜交叉,并应固定牢靠
B. 电缆芯线和所配导线的端部,均应标明编号,并与图样一致
C. 字迹应清晰且不易褪色;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过2根
D. 电缆芯和导线,应留有不小于300mm的余量
第4题
A. 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过2根
B. 电缆芯和导线,应留有不小于200mm的余量
C. 导线应绑扎成束
D. 导线穿管、线槽后,管口、槽口不需封堵
第5题
A. 配线应整齐,不宜交叉,并应固定牢靠
B. 线缆芯线的端部,均应标明编号,并与图样一致,字迹应清晰且不易褪色
C. 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过1根
D. 线缆应留有不小于200mm的余量
第6题
A. 线缆穿管、槽盒后,应将管口、槽口封堵
B. 线缆应绑扎成束
C. 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2根
D. 线缆应留有不小于150mm的余量
第7题
A. 配线应整齐,不宜交叉,并应固定牢靠
B. 线缆芯线的端部,均应标明编号,并与图样一致,字迹应清晰且不易褪色
C. 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过1根
D. 线缆应留有不小于200mm的余量
第8题
A. 线缆穿管、槽盒后,应将管口、槽口封堵
B. 线缆应绑扎成束
C. 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2根
D. 线缆应留有不小于150mm的余量
第10题
A. 探测器监测区域的剩余电流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的报警确认灯应在30s内点亮并保持;
B. 监控设备应发出监控报警声、光信号,并记录报警时间;
C. 监控设备应显示发出报警信号部件的地址注释信息。
D. 探测器监测区域的温度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的报警确认灯应在40s内点亮并保持;
第11题
A. 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应能向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发送火灾报警、消防联动、故障报警、自检以及可能具有的监管报警、屏蔽、延时等各种完整信息
B. 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应能接收、处理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相关指令。
C. 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应能接收和显示来自各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火灾报警、火灾报警控制、故障报警、自检以及可能具有的监管报警、屏蔽、延时等各种完整信息
D. 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应能向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控制指令
第12题
A. 探测器监测区域的剩余电流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的报警确认灯应在30s内点亮并保持;
B. 监控设备应发出监控报警声、光信号,并记录报警时间;
C. 监控设备应显示发出报警信号部件的地址注释信息。
D. 探测器监测区域的温度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的报警确认灯应在40s内点亮并保持;
第13题
A. 探测器监测区域单位时间故障电弧的数量未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的报警确认灯不应点亮;
B. 探测器监测区域单位时间故障电弧的数量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的报警确认灯应在30s内点亮并保持;
C. 监控设备应发出监控报警声、光信号,并记录报警时间;
D. 监控设备应显示发出报警信号部件的地址注释信息。
第14题
A. 在墙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宜为1.2~1.4m,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B. 气体灭火控制落地安装时,其底边宜高出地(楼)面0.1~0.2m
C. 控制器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
D. 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第15题
A. 在探测器周围应适当留出更换和标定的空间;
B. 剩余电流式探测器负载侧的中性线不应与其他回路共用,且不应重复接地;
C. 测温式探测器应采用产品配套固定装置固定在保护对象上。
D. 线缆应留有不小于150mm的余量
第16题
A. 传感器与裸带电导体应保证安全距离,金属外壳的传感器应有安全接地;
B. 传感器应独立支承或固定,安装牢固,并应采取防潮、防腐蚀等措施;
C. 传感器输出回路的连接线,应使用截面积不小于1.0mm2的双绞铜芯导线,并应留有不小于150mm的余量,其端部应有明显标识;
D. 传感器的安装可以破坏被监控线路的完整性,可以增加线路接点。
第17题
A. 控制器的主电源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并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严禁使用电源插头。控制器与其外接备用电源之间应直接连接
B. 控制器的接地应牢固,并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
C. 气体灭火控制器在墙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宜为1.3~1.5m,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D. 气体灭火控制器落地安装时,其底边宜高出地(楼)面0.3~0.5m
第18题
A. 监控设备应能对指示灯、显示器和音响器件进行功能自检
B. 监控设备应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设置不同的操作级别
C. 监控设备应能自动消除报警声信号
D. 监控设备的连接、探测器的监测区域恢复正常,监控设备应能对监控设备的报警状态复位,消除监控设备的声、光报警信号
第19题
A. 设备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
B. 落地安装时:设备底边宜高出地(楼)面0.1-0.2m;
C. 采用壁挂方式安装时;其主显示屏高度宜为1.3-1.5m,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D. 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第20题
A. 设备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
B. 落地安装时:设备底边宜高出地(楼)面0.2-0.3m;
C. 采用壁挂方式安装时;其主显示屏高度宜为1.5-1.8m,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D. 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第21题
A. 设备面盘前的操作距离,单列布置时不应小于2m
B. 在值班人员经常工作的一面,设备面盘至墙的距离不应小于3m
C. 设备面盘后的维修距离不宜小于1m
D. 与建筑内其他弱电系统合用的消防控制室内,消防设备应集中设置
第22题
A. 监控设备与现场部件之间的连线断路时,监控设备应在100s内显示故障部件的地址注释信息;
B. 监控设备与现场部件之间的连线短路时,监控设备应在100s内显示故障部件的地址注释信息。
C. 探测器发出报警信号后,监控设备应在10s内发出监控报警声、光信号,并记录报警时间监控设备应显示发出报警信号部件的地址注释信息
D. 监控设备应能手动消除报警声信号
第24题
A. 控制中心报警系统至少包含两个集中报警系统
B. 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具备消防联动控制功能
C. 控制中心报警系统至少设置一个消防主控制室
D. 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各分消防控制室之间可以相互传输信息并控制重要设备
第25题
A. 应以设置在低压配电系统首端为基本原则,宜设置在第一级配电箱(柜)的出线端,在供电线路泄露电流大于500mA时,宜在下一级配电柜(箱)设置;
B. 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应设置在电缆接头、端子、重点发热部件等部位;
C. 保护对象为1000V及以下的配电线路,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应采用接触式布置;
D. 光栅光纤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应直接设置在保护对象的表面;
E. 探测器以及传感器应可靠固定,防止松动或位移。
第26题
A. 应以设置在低压配电系统首端为基本原则,宜设置在第一级配电箱(柜)的出线端,在供电线路泄露电流大于500mA时,宜在下一级配电柜(箱)设置;
B. 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报警值应与探测电气线路相适宜,报警值宜为300mA~500mA;
C. 配电回路的相线和中性线应按同一正方向均匀穿过剩余电流传感器;
D. 保护地线(PE线)不得穿过剩余电流传感器;
E. 应设置在电缆接头、端子、重点发热部件等部位。
第27题
A. 建筑工地临时线路都必须使用护套线
B. 导线绝缘必须符合电路电压要求
C. 线路上要安装合适的熔断丝和漏电断路器
D. 导线与导线、导线与墙壁和顶棚之间应有符合规定的间距
第28题
A. 建筑工地临时线路都必须使用护套线
B. 导线绝缘必须符合电路电压要求
C. 线路上要安装合适的熔断丝和漏电断路器
D. 导线与导线.导线与墙壁和顶棚之间应有符合规定的间距
第29题
A. 建筑工地临时线路都必须使用护套线
B. 导线绝缘必须符合电路电压要求
C. 导线与导线、导线与墙壁和顶棚之间应有符合规定的间距
D. 线路上要安装合适的熔断丝和漏电断路器
第30题
A. 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顶栅上,点型感烟探测器相距不应超过10m
B. 探测器周围水平距离0.5m内,不应有遮挡物
C. 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最近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
D. 探测器需倾斜安装时,倾斜角不应大于45°
第31题
A. 长时间使用,触点易出现机械故障
B. 易发生拨码不到位致使触点虚连,造成总线设备丢失
C. 总线设备接线故障不易查找
D. 编码无规则
第32题
A. 单独建造的消防控制室,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
B. 附设在建筑内的消防控制室,可设置在建筑物的地下一层或二层,但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和不低于.5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并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C. 消防控制室送、回风管的穿墙处应设防火阀
D. 消防控制室内严禁有与消防设施无关的电气线路及管路穿过
第33题
A. 探测器监测区域单位时间故障电弧的数量未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的报警确认灯不应点亮;
B. 探测器监测区域单位时间故障电弧的数量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的报警确认灯应在40s内点亮并保持;
C. 监控设备应发出监控报警声、光信号,并记录报警时间;
D. 监控设备应显示发出报警信号部件的地址注释信息。
第34题
A. 消防电梯轿厢内应设专用电话,通话应正常。
B. 应在首层设供消防队员专用的操作按钮,用透明罩保护。
C. 消防电梯的井底应设排水设施,排水量不应小于10L/s。
D. 消防电梯轿厢内装修应采用不燃材料。
E. 消防电梯轿厢内应设置火灾探测器。
第35题
A. 确保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B. 确保灭火系统和其他联动控制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C. 不得将应处于自动状态的系统、设备等设在手动状态
D. 可以将应处于自动状态的系统、设备等设在手动状态
第36题
A. 应以设置在低压配电系统首端为基本原则,宜设置在第一级配电箱(柜)的出线端,在供电线路泄露电流大于500mA时,宜在下一级配电柜(箱)设置;
B. 应设置在电缆接头、端子、重点发热部件等部位;
C. 保护对象为1000V及以下的配电线路,应采用接触式布置;
D. 探测器的额定工作电流应与被探测线路的工作电流相匹配,其保护线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00m;
E. 探测器应可靠固定,防止松动或位移。
第37题
A. 设备面盘前的操作距离单列布置时不应小于1.2m,
B. 设备面盘前的操作距离双列布置时不应小于2m;
C. 设备面盘后的维修距离不宜小于1m;
D. 设备面盘的排列长度大于3m时,其两端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m的通道;
E. 在值班人员经常工作的一面,设备面盘至墙的距离不应小于3m。
第38题
A. 探测器监测区域的剩余电流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的报警确认灯应在30s内点亮并保持;
B. 监控设备应发出监控报警声、光信号,并记录报警时间;
C. 监控设备应显示发出报警信号部件的地址注释信息。
D. 探测器监测区域的温度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的报警确认灯应在40s内点亮并保持;
第39题
A. 消防炮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应在供水管线系统试压、冲洗合格前进行。
B. 消防炮安装前应确定基座上供灭火剂的立管固定可靠。
C. 消防炮回转范围应与防护区相对应
D. 消防炮安装后,应检查确认在其设计规定的水平和俯仰回转范围内不与周围的构件碰撞
第41题
A. 消防电梯载重量不应小于800kg
B. 行驶速度从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时间不应超过60s
C. 消防电梯内应设专用电话
D. 应在首层设供消防队员专用的操作按钮
第42题
A. 在探测器周围应适当留出更换和标定的空间;
B. 剩余电流式探测器负载侧的中性线不应与其他回路共用,且不应重复接地;
C. 测温式探测器应采用产品配套固定装置固定在保护对象上。
D. 线缆应留有不小于150mm的余量
第43题
A. 设备面盘前的操作距离,单列布置时不应小于1.5m;双列布置时不应小于2m
B. 在值班人员经常工作的一面,设备面盘至墙的距离不应小于3m
C. 设备面盘后的维修距离不宜小于1m
D. 设备面盘的排列长度大于4m时,其两端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m的通道
第44题
A. 其主显示屏高度宜为1.5m---1.8m
B. 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
C. 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0.5m
D. 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第45题
A. 对设计的联动控制单元进行抽查
B. 接通系统电源,使待检联动控制单元的被控设备均处于自动状态,按下对应的联动启动按钮,该单元应能按设计要求自动启动消防泵组
C. 打开阀门等相关设备,直至消防炮喷射灭火剂(或水幕保护系统出水)
D. 该单元设备的动作与信号反馈应符合设计要求
第46题
A. 探测器监测区域的剩余电流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的报警确认灯应在30s内点亮并保持;
B. 监控设备应发出监控报警声、光信号,并记录报警时间;
C. 监控设备应显示发出报警信号部件的地址注释信息。
D. 探测器监测区域的温度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的报警确认灯应在40s内点亮并保持;
第47题
A. 控制器的主电源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并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严禁使用电源插头。控制器与其外接备用电源之间应直接连接
B. 控制器的接地应牢固,并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
C. 气体灭火控制器在墙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宜为1.3~1.5m,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D. 气体灭火控制器落地安装时,其底边宜高出地(楼)面0.3~0.5m
第48题
A. 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且入口处应设明显的标志
B. 送、回风管在其穿墙处应设防火阀
C. 严禁与其无关的电气线路及管路穿过
D. 周围不应布置电磁场干扰较强及其他影响消防控制设备工作的设备用房
E. 应设气体灭火系统
第49题
A. 传感器与裸带电导体应保证安全距离,金属外壳的传感器应有安全接地;
B. 传感器应独立支承或固定,安装牢固,并应采取防潮、防腐蚀等措施;
C. 传感器输出回路的连接线,应使用截面积不小于1.0mm2的双绞铜芯导线,并应留有不小于150mm的余量,其端部应有明显标识;
D. 传感器的安装可以破坏被监控线路的完整性,可以增加线路接点。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