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8月
B. 9月
C. 10月
D. 12月
搜题
第1题
A. 8月
B. 9月
C. 10月
D. 12月
第2题
A. 受灾人员救助具有即时性、不可控性
B. 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政府还应当及时核实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并给予资金、物资等救助
C. 救助内容包括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医疗防疫等
D. 是国家对遇到自然灾害致使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使之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并逐步恢复和提高生产、生活能力的一项救助制度
第4题
A. 立即向社会发布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
B. 抚慰受灾人员,处理遇难人员善后事宜
C. 紧急转移安置受灾人员
D. 组织受灾人员开展自救互救
E. 确定居民住房重点修复户
第5题
A.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
B. 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
C. 医疗救助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救助资金情况确定、公布
D. 教育救助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救助对象的基本学习、生活需求确定、公布
E. 住房困难标准和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住房价格水平等因素确定、公布
第6题
A. 县人民政府可将10%的自然灾害救助款物用于发放志愿者补贴
B. 县人民政府可将自然灾害救助款物用于因灾遇难人员亲属的抚慰
C. 县民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使用企业在救灾中捐赠的定向捐款
D. 县财政部门应依法对自然灾害救助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7题
A. 对已经由我国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孤儿,各级民政部门应确保其接受教育
B. 对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户,各级民政部门要根据其家庭实际困难和子女就学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水平
C. 教育救助的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希望工程等捐资助学活动
D. 各地民政部门在开展社会捐助活动中募集的物资和资金,可以用于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的教育救助
E.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助学工作中应当保证城乡困难学生接受教育为重点
第9题
A. 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B. 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
C. 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
D. 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个人
E. 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开展紧急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灾民
第10题
A. 晓明符合申请的条件
B. 晓明应该走的程序是:本人申请,社区居委会调查核实,城市街道办事处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复核、审批
C. 如果最终晓明获得未成年人教育救助,那么他将享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
D.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助学工作应当以救助高中和大学阶段特殊困难学生为重点
第11题
A. 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B. 灾区所在地地方性公募基金会
C. 县级以上民政部门
D. 民政部门认定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
E. 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委托的社会捐助接收机构
第12题
A. 自然灾害款物应由县人民政府调拨、分配、管理
B. 政府部门接受的捐赠人无指定意向的捐款,应由县财政局统筹安排用于自然灾害救助
C. 社会组织接受的捐赠人无指定意向的救灾物资,应转交应急管理局统筹划拨使用
D. 县纪委监委,县审计局应当依法对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和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13题
A. 申请医疗救助的,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
B. 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C. 经审核、公示后,由县级人民政府医疗保障部门审批
D.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供养人员的医疗救助,由县级人民政府医疗保障部门直接办理
第14题
A.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
C.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预报预测部门
D.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
第15题
A. 向社会发布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警告,宣传避险常识和技能,提示公众做好自救互救准备
B. 开放应急避难场所,疏散、转移易受自然灾害危害的人员和财产,情况紧急时实行有组织的避险转移
C. 加强对易受自然灾害危害的乡村、社区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
D. 组织自然灾害救助捐赠活动
E. 责成应急管理等部门做好基本生活救助的准备。
第16题
A. 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B. 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受灾人员救助
C. 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
D. 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
第17题
A. 迟报、谎报、瞒报自然灾害损失情况,造成后果的
B. 未及时组织受灾人员转移安置,或者在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组织恢复重建过程中工作不力,造成后果的
C. 截留、挪用、私分自然灾害救助款物或者捐赠款物的
D. 不及时归还征用的财产,或者不按照规定给予补偿的
E. 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期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紧急征用交通运输工具
第18题
A. 免费教育
B. 必要的学习补助
C. 必要的生活补助
D. “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
第19题
A. 收入总和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
B.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和高龄津贴等社会福利补贴属于收入。
C. 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认定标准由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制定,并报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同意。
D. 要求无任何生活来源。
第21题
A. 因灾遇难人员亲属的抚慰
B. 自然灾害救助物资的采购、储存和运输
C.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的恢复重建
D. 救灾人员工资发放
第22题
A. 紧急转移安置
B. 基本生活救助
C. 住房恢复重建
D. 因灾遇难人员亲属抚慰
E. 救灾志愿服务者交通补助
第23题
A.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随时可以向单位和个人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
B.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运输经营单位,义务运送处置突发事件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应急救援人员和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
C.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D. 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E. 受到自然灾害危害的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24题
A. 促进张强就业
B. 帮助张强接受教育
C. 做好基本生活救助
D. 落实社会保险
第25题
A. 补偿型
B. 危重型
C. 支出型
D. 托底型
第26题
A. 进一步征求捐赠人的意愿来使用
B. 由灾区所在地县级政府决定使用
C.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安排用于自然灾害救助
D. 由社会组织按照有关规定使用
第27题
A. 教育救助的对象包括符合救助条件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
B. 申请就业救助的,应当向住所地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出
C. 教育救助不仅包括义务教育阶段还包括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
D. 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介绍工作的,民政部门应当决定减发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28题
A.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采取行政措施,对本地区实施安全监督管理,保障本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本地区或者职责范围内防范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迅速和妥善处理负责
B.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防范特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由政府主要领导人或者政府主要领导人委托政府分管领导人召集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参加,分析、布置、督促、检查本地区防范特大安全事故的工作
第29题
A. 持有农村五保供养证的未成年人杨某
B. 属于城市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小雨
C. 持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和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家庭的未成年子女
D. 当地政府规定的需要教育救助的对象
第31题
A.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
B.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
C.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每年根据本地区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照预算管理的相关规定,在年初公共财政预算和彩票公益金中安排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D. 社会各界自愿捐赠的资金
E. 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第32题
A. 由烈士工作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向烈士遗属发放烈士证书
B. 烈士遗属享受标准为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倍的烈士褒扬金
C. 属于《工伤保险条例》以及相关规定适用范围的,可享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以及相当于烈士本人60个月工资的烈士遗属特别补助金
D. 烈士的父母、抚养人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或者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的,可享受定期抚恤金
E. 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孤老烈士遗属本人自愿的,可以在光荣院、敬老院集中供养
第34题
A. 临时救助申请须本人提出,不得委托他人
B. 对于持有当地居住证的个人提出的临时救助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
C. 申请人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后,方可受理临时救助申请
D. 临时救助金应当支付到救助对象个人账户,不得直接发放现金
第35题
A.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C. 当地卫生部门
第36题
A.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C. 当地卫生部门
第37题
A.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B. 乡级人民政府
C. 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
D. 县级人民政府
第38题
A. 专职消防队参加火灾以外的其他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统领导
B.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针对本行政区城内的火实特点制定应急预案
C. 消防车前往执行应息教援任务时,不受行驶速度、行驶路线的限制,但不得逆向行驶
D. 火灾现场总指挥根据扑救火灾的需要,有权决定使用各种水源
第39题
A. 城市公共交通、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客运,应当为老年人提供乘坐优惠
B. 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影剧院、旅游景点等场所,应当对老年人免费开放
C. 各地区对常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给予同等优待
D. 老年人因其合法权益受侵害提起诉讼交纳诉讼费确有困难的,应当予以减免
第40题
A. 国务院应急办公室
B. 国家民政部(已改为“应急管理部门”)
C. 国家减灾中心
D. 国家地震局
第41题
A. 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要保障救助对象生活达到社会平均水平。
B. 区县级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具体工作由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经办人员承担。
C. 社会救助资金实行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D.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
第42题
A. 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资助医疗救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
B. 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
C. 尚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对因患大病个人负担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给予适当医疗救助
D. 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从医疗救助基金中拨出
E. 医疗救助对象全年个人累计享受的医疗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当地规定的医疗救助对象
第43题
A. 应该给予小新适当的教育救助
B. 应该为小新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补助
C. 不能对小新进行教育救助,因为她不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
D. 对小新进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
E. 不能对小新进行教育救助,因为她有低保金
第44题
A. 只能本人提出申请
B. 村民委员会不能主动帮助其申请
C. 可以本人提出口头申请
D. 委托村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
第45题
第46题
A.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
B.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
C.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后,即可公布执行
D. 农村最低生活标准是一个稳定的标准,不会随着社会情况变化而变动
第47题
A. 由烈士工作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向烈士遗属发放烈士证书
B. 烈士遗属享受标准为上一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倍的烈士褒扬金
C. 属于《工伤保险条例》以及相关规定适用范围的,可享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以及相当于烈士本人60个月工资的烈士遗属特别补助金
D. 烈士的父母、抚养人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或者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的,可享受定期抚恤金
E. 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孤老烈士遗属本人自愿的,可以在光荣院、敬老院集中供养
第48题
A. 家庭救助和帮扶
B. 家庭生活教育
C. 家庭能力建设
D. 心理辅导
第49题
A. 社会灾害
B. 自然灾害
C. 人为灾害
D. 意外灾害
第50题
A. 小王,初一,13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B. 小张,高二,16岁,城市“三无”对象
C. 小李,六年级,12岁,城市低保对象
D. 小刘,高二,17岁,农村特困人员
E. 小樊,初三,15岁,靠父母退休金上学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