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
B. 特困供养人员
C. 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
D. 小康家庭的儿童
E. 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搜题
第1题
A.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
B. 特困供养人员
C. 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
D. 小康家庭的儿童
E. 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第3题
A. 社会工作以"救助"为核心理念
B. 社会救助以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
C. 社会救助须以社会工作为依托,才能达到应有的救助效果
D.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宪法保障的基本公民权利之一
第4题
A. 各学校
B. 县级人民政府
C.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第5题
A. 教育救助
B. 法律援助
C. 司法救助
D. 住房救助
E. 就业救助
第6题
A. 评估是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开展的目的
B. 评估是救助工作的结束标志
C. 在救助之末,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救助对象的需求
D. 社会工作者对救助对象的评估需要救助对象积极参与
第7题
A. 社会救助主要由社会承担责任
B.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最初级、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C.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不仅向困难人群发放金钱和物资,也包括向他们提供政策的、心理的帮助
D. 社会救助也叫公共救助
第8题
A. 申请临时救助的情形具有突发性、急难性、临时性特点
B. 全天候救助是指借助救助巡逻车和救助亭对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
C. 机构救助包括基本生活安置以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
D. 外展服务是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一般包括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两种
第9题
A. 个案研究排除了研究者对救助对象的影响
B. 个案研究能发现社会救助对象的普遍特征
C. 个案研究可以促进社会救助服务更加精准
D. 个案研究是社会救助个案工作的专用方法
第10题
A. 教育救助标准由县级民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确定、公布
B. 教育救助应当由申请人向其所在地的民政部门申请
C. 教育救助由申请人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按规定程序审核、确认后,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
D. 教育救助应以减免相关费用、发放助学金的方式实施
第12题
A. 省级政府
B. 乡(镇)人民政府
C. 县级民政部门
D. 就读学校
第13题
A. 减免学杂费
B. 安排勤工助学
C. 给予降分录取
D. 补贴培训费
E. 发助学金
第14题
A. 社会融入
B. 能力提升
C. 心理疏导
D. 物理治疗
E. 精神康复
第15题
A. 免除学杂费
B. 安排勤工助学
C. 给予降分录取
D. 补贴课外培训费
E. 补助课外培训费
第16题
A. 减免相关费用
B. 安排勤工助学
C. 给予降分录取
D. 补贴课外培训费
E. 发助学金
第17题
A. 小华,5周岁,幼儿园学童,特困供养人员子女
B. 小梦,9周岁,小学生,父母是福利企业残疾职工
C. 小丽,13周岁,初中生,低保家庭成员
D. 小君,19周岁,在职夜大学生,低保家庭成员
第18题
A. 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合作参与困境家庭的救助服务
B. 选择不同类型的困境家庭进行救助史的比较性硏究
C. 选取一个地区进行困境家庭救助状况的结构式访谈
D. 运用民政本部门已公布的社会救助年度数据进行分析
第19题
A. 小王,初一,13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B. 小张,高二,16岁,城市“三无”对象
C. 小李,六年级,12岁,城市低保对象
D. 小刘,高二,17岁,农村特困人员
E. 小樊,初三,15岁,靠父母退休金上学
第20题
A. 评估是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开展的基础
B. 评估是救助工作的开始并持续整个救助过程
C. 评估主要通过收集救助对象的信息,掌握个人能力、资源、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
D. 评估具有保持连续性
第21题
A. 小王应当向就读学校提出教育救助申请
B.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小王勤工助学
C. 教育教助应当保障小王基本学习、生活需求
D. 民政部门应当根据小王的申请给予教育补助
E. 小王所获得的教育救助金,由其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统一发放
第22题
A. 教育救助的对象包括符合救助条件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
B. 申请就业救助的,应当向住所地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出
C. 教育救助不仅包括义务教育阶段还包括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
D. 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介绍工作的,民政部门应当决定减发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23题
A. 符合《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相关社会救助政策
B. 综合运用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
C. 针对特困群体的危机介入
D. 依托社区组织,立足社区现状,直接为需要救助的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第24题
A. 国家对于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给予就业救助
B. 就业救助的形式主要包括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内容
C. 社会工作者要协助救助对象认真分析就业形势和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行自我认知调整
D. 社会工作者要替救助对象了解就业形势,帮助他实现不恰当的就业期望
第25题
A. 免学费
B. 寄宿制生活补助
C. 助学金
D. 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制定
第26题
A. 义务教育阶段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
B. 义务教育阶段的特困供养人员
C. 不能入学的残疾儿童
D. 社区矫正人员
E. 下岗培训教育人员
第27题
A. 符合《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相关社会救助政策
B. 综合运用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
C. 依托社区组织,立足社区现状,直接为需要救助的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D. 注重社区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
第28题
A. 对已经由我国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孤儿,各级民政部门应确保其接受教育
B. 对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户,各级民政部门要根据其家庭实际困难和子女就学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水平
C. 教育救助的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希望工程等捐资助学活动
D. 各地民政部门在开展社会捐助活动中募集的物资和资金,可以用于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的教育救助
E.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助学工作中应当保证城乡困难学生接受教育为重点
第29题
A. 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要保障救助对象生活达到社会平均水平。
B. 区县级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具体工作由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经办人员承担。
C. 社会救助资金实行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D.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
第30题
A. 晓明符合申请的条件
B. 晓明应该走的程序是:本人申请,社区居委会调查核实,城市街道办事处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复核、审批
C. 如果最终晓明获得未成年人教育救助,那么他将享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
D.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助学工作应当以救助高中和大学阶段特殊困难学生为重点
第31题
A.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B. 国家救助
C.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D. 社会救助
第32题
A. 应该给予小新适当的教育救助
B. 应该为小新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补助
C. 不能对小新进行教育救助,因为她不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
D. 对小新进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
E. 不能对小新进行教育救助,因为她有低保金
第35题
A. 学校社会工作
B. 医务社会工作
C. 儿童社会工作
D.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36题
A. 持有农村五保供养证的未成年人
B. 持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和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家庭的未成年子女
C. 农村中无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D. 城市中的困难家庭的未成年子女
E. 父母均已去世的未成年子女
第38题
A. 减免学杂费用
B. 发放学业奖学金
C. 给予生活补助
D. 安排勤工俭学
E. 发放助学金
第40题
A. 救助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B. 流浪乞讨人员对服务的满意度
C. 救助资金和物资的使用情况
D. 主要救助工作的完成情况
E. 救助活动是否按预定日期进行
第41题
A. 政府救助、社会帮扶、家庭自救
B. 政府救助、社会帮扶
C. 政府帮扶、社会救助、家庭自救
D. 政府帮扶、社会救助
第42题
A. 国务院应急办公室
B. 国家民政部(已改为“应急管理部门”)
C. 国家减灾中心
D. 国家地震局
第44题
A. 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
B.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将社会救助中审批事项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
C.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
D.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
E. 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及相关机构应当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机制和渠道,提供社会救助项目.需求信息。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第47题
A. 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
B. 申请支付劳动报酬的进城务工人员
C. 社会救助、司法救助对象
D. 请求工伤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进城务工人员
E. 优抚对象
第50题
A. 免费教育
B. 必要的学习补助
C. 必要的生活补助
D. “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