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造成低压分离器液位上升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造成低压分离器液位上升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反应系统注水量偏大
B.
高分界位指示失灵,造成假界位
C.
酸性水外送不畅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催化剂汽提的结束条件为()。
A.
催化剂汽提10小时以上
B.
高压分离器液位不再上升
C.
原料油泵出口管线用循环氢进行吹扫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1985年夏,广西某单位在检验液化石油气体槽车,槽车在进行外部检查时,更换了部分阀门,按规定应作气密性试验。试验前槽车没有经过内部清理与置换,(只打开放空阀排放器内剩余气体),仅用明火在放空阀出口处作点火试验,以器内所放出的气体不能点燃为标准,来判断器内是否还残留有可燃气体。经多次点火试验,认为器内无残余可燃气体后,即关闭阀门。数小时后通入空气进行气密性试验,当试验还未达到规定的设计压力时,整个槽车破裂,封头飞出。经查,事故是由于器内的石油残液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继续蒸发出可燃气体,与试压的空气混合,在静电或由高速流动的铁锈,油垢等物所产生的摩擦热的诱发下,发生化学爆炸,爆炸产生的压力冲击,造成容器破裂。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仅用明火在放空阀出口处作点燃试验,来判别器内是否还残留有可燃气体,这种方法是可靠的。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在作气密性试验前,槽车应经过内部清理与置换。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进行气密性试验时,无须达到规定的设计压力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背景中槽车破裂是由于(压力冲击)造成的。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1985年夏,广西某单位在检验液化石油气体槽车,槽车在进行外部检查时,更换了部分阀门,按规定应作气密性试验。试验前槽车没有经过内部清理与置换,(只打开放空阀排放器内剩余气体),仅用明火在放空阀出口处作点火试验,以器内所放出的气体不能点燃为标准,来判断器内是否还残留有可燃气体。经多次点火试验,认为器内无残余可燃气体后,即关闭阀门。数小时后通入空气进行气密性试验,当试验还未达到规定的设计压力时,整个槽车破裂,封头飞出。经查,事故是由于器内的石油残液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继续蒸发出可燃气体,与试压的空气混合,在静电或由高速流动的铁锈,油垢等物所产生的摩擦热的诱发下,发生化学爆炸,爆炸产生的压力冲击,造成容器破裂。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仅用明火在放空阀出口处作点燃试验,来判别器内是否还残留有可燃气体,这种方法是可靠的。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在作气密性试验前,槽车应经过内部清理与置换。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进行气密性试验时,无须达到规定的设计压力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背景中槽车破裂是由于(压力冲击)造成的。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去年夏,广西某单位在检验液化石油气体槽车,槽车在进行外部检查时,更换了部分阀门,按规定应作气密性试验。试验前槽车没有经过内部清理与置换,(只打开放空阀排放器内剩余气体),仅用明火在放空阀出口处作点火试验,以器内所放出的气体不能点燃为标准,来判断器内是否还残留有可燃气体。经多次点火试验,认为器内无残余可燃气体后,即关闭阀门。数小时后通入空气进行气密性试验,当试验还未达到规定的设计压力时,整个槽车破裂,封头飞出。经查,事故是由于器内的石油残液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继续蒸发出可燃气体,与试压的空气混合,在静电或由高速流动的铁锈,油垢等物所产生的摩擦热的诱发下,发生化学爆炸,爆炸产生的压力冲击,造成容器破裂。请判断下列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仅用明火在放空阀出口处作点燃试验,来判别器内是否还残留有可燃气体,这种方法是可靠的。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在作气密性试验前,槽车应经过内部清理与置换。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进行气密性试验时,无须达到规定的设计压力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背景中槽车破裂是由于(压力冲击)造成的。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年夏,广西某单位在检验液化石油气体槽车,槽车在进行外部检查时,更换了部分阀门,按规定应作气密性试验。试验前槽车没有经过内部清理与置换,(只打开放空阀排放器内剩余气体),仅用明火在放空阀出口处作点火试验,以器内所放出的气体不能点燃为标准,来判断器内是否还残留有可燃气体。经多次点火试验,认为器内无残余可燃气体后,即关闭阀门。数小时后通入空气进行气密性试验,当试验还未达到规定的设计压力时,整个槽车破裂,封头飞出。经查,事故是由于器内的石油残液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继续蒸发出可燃气体,与试压的空气混合,在静电或由高速流动的铁锈,油垢等物所产生的摩擦热的诱发下,发生化学爆炸,爆炸产生的压力冲击,造成容器破裂。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仅用明火在放空阀出口处作点燃试验,来判别器内是否还残留有可燃气体,这种方法是可靠的。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在作气密性试验前,槽车应经过内部清理与置换。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进行气密性试验时,无须达到规定的设计压力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背景中槽车破裂是由于(压力冲击)造成的。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压力容器在运行中如发生故障可采用()等方法进行故障原因判断。
A.
闻味道,查泄漏部位,分析原因
B.
听声音,查异常声音发生部位,分析原因
C.
摸温度,分析温度异常原因
D.
看安全附件、仪表、容器本体有无异常,分析压力温异常原因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在一次富胺液过滤器切换过程中发生过滤器封头泄露,胺液喷到操作人员身上导致皮肤部分灼伤。这起事故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过滤器封头泄漏是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B.
切换富胺液过滤器属于常规操作,不必佩带劳动防护用品
C.
作业之前危险因素分析不到位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往复式压缩机因级间分液罐液面高造成机组振动上升的应对措施不正确的是()。
A.
对级间分液罐排液
B.
切换至备机运行
C.
切除机组振动联锁,以免压缩机停运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分馏系统在停车过程中塔顶回流罐液位不降反升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回流泵抽空
B.
塔顶温度低
C.
塔釜温度高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某工程的1号物料提升机吊笼停在二层,女工唐某进行卸料作业,操作人员临时离开。这时另—班组喊叫要求提升相邻的2号提升机,经过此地的工人胡某却开动了正在卸料的1号提升机;唐某正跨于吊笼与平台之间,上升的提升机把唐某掀翻,从二层井架平台坠落到井架底,头部撞在井架立杆上,抢救多日后,因颅内出血过重死亡。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当有人在高处提升机吊笼处作业时,提升机操作人员擅自离岗。()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违反同一施工现场不得安装2台物料提升机的规定。()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女工唐某进行卸料作业时不应该进入吊笼。()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非提升机操作人员擅自操作提升机。()
点击查看答案
第12题
某工程的1号物料提升机吊笼停在二层,女工唐某进行卸料作业,操作人员临时离开。这时另—班组喊叫要求提升相邻的2号提升机,经过此地的工人胡某却开动了正在卸料的1号提升机;唐某正跨于吊笼与平台之间,上升的提升机把唐某掀翻,从二层井架平台坠落到井架底,头部撞在井架立杆上,抢救多日后,因颅内出血过重死亡。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当有人在高处提升机吊笼处作业时,提升机操作人员擅自离岗。()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违反同一施工现场不得安装2台物料提升机的规定。()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女工唐某进行卸料作业时不应该进入吊笼。()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非提升机操作人员擅自操作提升机。()
点击查看答案
第13题
某工程的1号物料提升机吊笼停在二层,女工唐某进行卸料作业,操作人员临时离开。这时另—班组喊叫要求提升相邻的2号提升机,经过此地的工人胡某却开动了正在卸料的1号提升机;唐某正跨于吊笼与平台之间,上升的提升机把唐某掀翻,从二层井架平台坠落到井架底,头部撞在井架立杆上,抢救多日后,因颅内出血过重死亡。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当有人在高处提升机吊笼处作业时,提升机操作人员擅自离岗。()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违反同一施工现场不得安装2台物料提升机的规定。()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女工唐某进行卸料作业时不应该进入吊笼。()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非提升机操作人员擅自操作提升机。()
点击查看答案
第14题
某工程的1号物料提升机吊笼停在二层,女工唐某进行卸料作业,操作人员临时离开。这时另—班组喊叫要求提升相邻的2号提升机,经过此地的工人胡某却开动了正在卸料的1号提升机;唐某正跨于吊笼与平台之间,上升的提升机把唐某掀翻,从二层井架平台坠落到井架底,头部撞在井架立杆上,抢救多日后,因颅内出血过重死亡。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当有人在高处提升机吊笼处作业时,提升机操作人员擅自离岗。()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违反同一施工现场不得安装2台物料提升机的规定。()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女工唐某进行卸料作业时不应该进入吊笼。()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非提升机操作人员擅自操作提升机。()
点击查看答案
第15题
某工程的1号物料提升机吊笼停在二层,女工唐某进行卸料作业,操作人员临时离开。这时另—班组喊叫要求提升相邻的2号提升机,经过此地的工人胡某却开动了正在卸料的1号提升机;唐某正跨于吊笼与平台之间,上升的提升机把唐某掀翻,从二层井架平台坠落到井架底,头部撞在井架立杆上,抢救多日后,因颅内出血过重死亡。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当有人在高处提升机吊笼处作业时,提升机操作人员擅自离岗。()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违反同一施工现场不得安装2台物料提升机的规定。()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女工唐某进行卸料作业时不应该进入吊笼。()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非提升机操作人员擅自操作提升机。()
点击查看答案
第16题
某工程的1号物料提升机吊笼停在二层,女工唐某进行卸料作业,操作人员临时离开。这时另—班组喊叫要求提升相邻的2号提升机,经过此地的工人胡某却开动了正在卸料的1号提升机;唐某正跨于吊笼与平台之间,上升的提升机把唐某掀翻,从二层井架平台坠落到井架底,头部撞在井架立杆上,抢救多日后,因颅内出血过重死亡。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当有人在高处提升机吊笼处作业时,提升机操作人员擅自离岗。()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违反同一施工现场不得安装2台物料提升机的规定。()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女工唐某进行卸料作业时不应该进入吊笼。()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非提升机操作人员擅自操作提升机。()
点击查看答案
第17题
某建筑工地集体宿舍管理混乱,没有建立管理值班制度,冬天采用煤炉取暖,一天夜里气压低,煤炉不好烧,发生煤气中毒十二人。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气压低煤炉不好烧。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宿舍无透风换气孔。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未建立宿舍管理制度。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未配备防毒用品。
点击查看答案
第18题
某建筑工地集体宿舍管理混乱,没有建立管理值班制度,冬天采用煤炉取暖,一天夜里气压低,煤炉不好烧,发生煤气中毒十二人。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气压低煤炉不好烧。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宿舍无透风换气孔。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未建立宿舍管理制度。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未配备防毒用品。
点击查看答案
第19题
某建筑工地集体宿舍管理混乱,没有建立管理值班制度,冬天采用煤炉取暖,一天夜里气压低,煤炉不好烧,发生煤气中毒十二人。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气压低煤炉不好烧。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宿舍无透风换气孔。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未建立宿舍管理制度。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未配备防毒用品。
点击查看答案
第20题
某建筑工地集体宿舍管理混乱,没有建立管理值班制度,冬天采用煤炉取暖,一天夜里气压低,煤炉不好烧,发生煤气中毒十二人。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气压低煤炉不好烧。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宿舍无透风换气孔。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未建立宿舍管理制度。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未配备防毒用品。
点击查看答案
第21题
某建筑工地集体宿舍管理混乱,没有建立管理值班制度,冬天采用煤炉取暖,一天夜里气压低,煤炉不好烧,发生煤气中毒十二人。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气压低煤炉不好烧。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宿舍无透风换气孔。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未建立宿舍管理制度。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未配备防毒用品。
点击查看答案
第22题
某建筑工地集体宿舍管理混乱,没有建立管理值班制度,冬天采用煤炉取暖,一天夜里气压低,煤炉不好烧,发生煤气中毒十二人。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气压低煤炉不好烧。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宿舍无透风换气孔。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未建立宿舍管理制度。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未配备防毒用品。
点击查看答案
第23题
低压分离器水包界面脱水不及时,将会使()。
A.
低压分离器的气相中带水
B.
低压分离器压力波动
C.
分馏系统操作波动
点击查看答案
第24题
事故的成因有()。
A.
接原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习惯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
B.
接原因,是指人的缺点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习惯
C.
本原因,是指人的遗传和社会环境造成人的缺点
点击查看答案
第25题
水泥厂水泥包装工人,认为使用防护用具麻烦且操作不便,不使用相应防护用具,进厂不到1年时间,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咯浓痰,到专门的职业病医院检查后,诊断为I期尘肺。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作业区通风不好无通风设施。()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工人不戴防护用具。()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工人安全教育不到位认识不高。()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尘肺预防措施不到位。()
点击查看答案
第26题
水泥厂水泥包装工人,认为使用防护用具麻烦且操作不便,不使用相应防护用具,进厂不到1年时间,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咯浓痰,到专门的职业病医院检查后,诊断为I期尘肺。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作业区通风不好无通风设施。()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工人不戴防护用具。()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工人安全教育不到位认识不高。()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尘肺预防措施不到位。()
点击查看答案
第27题
水泥厂水泥包装工人,认为使用防护用具麻烦且操作不便,不使用相应防护用具,进厂不到1年时间,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咯浓痰,到专门的职业病医院检查后,诊断为I期尘肺。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作业区通风不好无通风设施。()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工人不戴防护用具。()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工人安全教育不到位认识不高。()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尘肺预防措施不到位。()
点击查看答案
第28题
水泥厂水泥包装工人,认为使用防护用具麻烦且操作不便,不使用相应防护用具,进厂不到1年时间,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咯浓痰,到专门的职业病医院检查后,诊断为I期尘肺。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作业区通风不好无通风设施。()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工人不戴防护用具。()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工人安全教育不到位认识不高。()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尘肺预防措施不到位。()
点击查看答案
第29题
水泥厂水泥包装工人,认为使用防护用具麻烦且操作不便,不使用相应防护用具,进厂不到1年时间,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咯浓痰,到专门的职业病医院检查后,诊断为I期尘肺。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作业区通风不好无通风设施。()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工人不戴防护用具。()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工人安全教育不到位认识不高。()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尘肺预防措施不到位。()
点击查看答案
第30题
水泥厂水泥包装工人,认为使用防护用具麻烦且操作不便,不使用相应防护用具,进厂不到1年时间,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咯浓痰,到专门的职业病医院检查后,诊断为I期尘肺。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作业区通风不好无通风设施。()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工人不戴防护用具。()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工人安全教育不到位认识不高。()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尘肺预防措施不到位。()
点击查看答案
第31题
水泥厂水泥包装工人,认为使用防护用具麻烦且操作不便,不使用相应防护用具,进厂不到1年时间,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咯浓痰,到专门的职业病医院检查后,诊断为I期尘肺。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作业区通风不好无通风设施。()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工人不戴防护用具。()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工人安全教育不到位认识不高。()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尘肺预防措施不到位。()
点击查看答案
第32题
2000年11月29日,某厂一台直径为2.58米,长25.6米,容积170m3的制砖用釜大型蒸压釜在恒温200℃的过热蒸汽蒸压过程中,(压力为0.8Mpa),无折边球形端盖突然沿法兰边缘断裂,盖板飞出,釜内高压高温蒸汽外喷,大量砖块扫射而出,越过车间大门最远的飞离约200m,车间正面(离蒸汽釜端盖约38m)的门窗玻璃及窗框全部破坏,在场的工人全被蒸汽烫伤或砖块击伤。造成多人死亡、十多人重伤,事故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有类似结构的蒸压釜全部被迫停止使用,进行检查或更新,1975年安装完毕后曾作过压力表为1.5Mpa的耐压试验,1977年投产。主要由于端盖结构不良而引发事故。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该大型蒸压釜在投产前的耐压试验压力大于其设计值。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事故是由于蒸压过程中压力过大。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事故发生后,在全国各地对有类似结构的蒸压釜进行停止使用、检查或更新完全没有必要。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事故引发是由于(端盖结构不良)。
点击查看答案
第33题
1982年11月29日,某厂一台直径为2.58米,长25.6米,容积170m3的制砖用釜大型蒸压釜在恒温200℃的过热蒸汽蒸压过程中,(压力为0.8Mpa),无折边球形端盖突然沿法兰边缘断裂,盖板飞出,釜内高压高温蒸汽外喷,大量砖块扫射而出,越过车间大门最远的飞离约200m,车间正面(离蒸汽釜端盖约38m)的门窗玻璃及窗框全部破坏,在场的工人全被蒸汽烫伤或砖块击伤。造成多人死亡、十多人重伤,事故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有类似结构的蒸压釜全部被迫停止使用,进行检查或更新,1975年安装完毕后曾作过压力表为1.5Mpa的耐压试验,1977年投产。主要由于端盖结构不良而引发事故。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该大型蒸压釜在投产前的耐压试验压力大于其设计值。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事故是由于蒸压过程中压力过大。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事故发生后,在全国各地对有类似结构的蒸压釜进行停止使用、检查或更新完全没有必要。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事故引发是由于(端盖结构不良)。
点击查看答案
第34题
2021年11月29日,某厂一台直径为2.58米,长25.6米,容积170m3的制砖用釜大型蒸压釜在恒温200℃的过热蒸汽蒸压过程中,(压力为0.8Mpa),无折边球形端盖突然沿法兰边缘断裂,盖板飞出,釜内高压高温蒸汽外喷,大量砖块扫射而出,越过车间大门最远的飞离约200m,车间正面(离蒸汽釜端盖约38m)的门窗玻璃及窗框全部破坏,在场的工人全被蒸汽烫伤或砖块击伤。造成多人死亡、十多人重伤,事故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有类似结构的蒸压釜全部被迫停止使用,进行检查或更新,1975年安装完毕后曾作过压力表为1.5Mpa的耐压试验,1977年投产。主要由于端盖结构不良而引发事故。请判断下列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该大型蒸压釜在投产前的耐压试验压力大于其设计值。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事故是由于蒸压过程中压力过大。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事故发生后,在全国各地对有类似结构的蒸压釜进行停止使用、检查或更新完全没有必要。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事故引发是由于(端盖结构不良)。
点击查看答案
第35题
年11月29日,某厂一台直径为2.58米,长25.6米,容积170m3的制砖用釜大型蒸压釜在恒温200℃的过热蒸汽蒸压过程中,(压力为0.8Mpa),无折边球形端盖突然沿法兰边缘断裂,盖板飞出,釜内高压高温蒸汽外喷,大量砖块扫射而出,越过车间大门最远的飞离约200m,车间正面(离蒸汽釜端盖约38m)的门窗玻璃及窗框全部破坏,在场的工人全被蒸汽烫伤或砖块击伤。造成多人死亡、十多人重伤,事故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有类似结构的蒸压釜全部被迫停止使用,进行检查或更新,1975年安装完毕后曾作过压力表为1.5Mpa的耐压试验,1977年投产。主要由于端盖结构不良而引发事故。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该大型蒸压釜在投产前的耐压试验压力大于其设计值。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事故是由于蒸压过程中压力过大。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事故发生后,在全国各地对有类似结构的蒸压釜进行停止使用、检查或更新完全没有必要。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事故引发是由于(端盖结构不良)。
点击查看答案
第36题
导致发生事故的成因有()。
A.
直接原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习惯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
B.
间接原因,是指人的缺点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习惯
C.
基本原因,是指人的遗传和社会环境造成人的缺点
点击查看答案
第37题
关于引起加热炉燃料气压力低联锁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调节阀故障关闭
B.
阻火器堵塞
C.
炉膛内氧含量偏低
点击查看答案
第38题
国内某县化肥厂的加压变换饱和热水塔,直径800mm,高12mm,工作压力为0.1MPa,1965年投产,1974年在使用中断裂爆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事后经查,使用的变换气中有硫化氢等腐蚀气体,而导致壁厚逐渐减薄,且在使用中未进行定期检验,没有发现越来越严重的腐蚀缺陷。经对壁厚测量,原设计壁厚为12mm的塔体仅剩下3mm。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加压变换饱和热水塔使用中的断裂爆炸是由于塔体壁厚过薄。()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为了确保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在使用中必须进行定期检验。()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塔体壁厚过薄是由于使用过程中的自然磨损。()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硫化氢等腐蚀气体导致的壁厚逐渐减薄根本无法在检验中发觉。()
点击查看答案
第39题
国内某县化肥厂的加压变换饱和热水塔,直径800mm,高12mm,工作压力为0.1MPa,1965年投产,1974年在使用中断裂爆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事后经查,使用的变换气中有硫化氢等腐蚀气体,而导致壁厚逐渐减薄,且在使用中未进行定期检验,没有发现越来越严重的腐蚀缺陷。经对壁厚测量,原设计壁厚为12mm的塔体仅剩下3mm。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加压变换饱和热水塔使用中的断裂爆炸是由于塔体壁厚过薄。()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为了确保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在使用中必须进行定期检验。()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塔体壁厚过薄是由于使用过程中的自然磨损。()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硫化氢等腐蚀气体导致的壁厚逐渐减薄根本无法在检验中发觉。()
点击查看答案
第40题
国内某县化肥厂的加压变换饱和热水塔,直径800mm,高12mm,工作压力为0.1MPa,1965年投产,1974年在使用中断裂爆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事后经查,使用的变换气中有硫化氢等腐蚀气体,而导致壁厚逐渐减薄,且在使用中未进行定期检验,没有发现越来越严重的腐蚀缺陷。经对壁厚测量,原设计壁厚为12mm的塔体仅剩下3mm。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加压变换饱和热水塔使用中的断裂爆炸是由于塔体壁厚过薄。()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为了确保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在使用中必须进行定期检验。()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塔体壁厚过薄是由于使用过程中的自然磨损。()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硫化氢等腐蚀气体导致的壁厚逐渐减薄根本无法在检验中发觉。()
点击查看答案
第41题
国内某县化肥厂的加压变换饱和热水塔,直径800mm,高12mm,工作压力为0.1MPa,1965年投产,1974年在使用中断裂爆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事后经查,使用的变换气中有硫化氢等腐蚀气体,而导致壁厚逐渐减薄,且在使用中未进行定期检验,没有发现越来越严重的腐蚀缺陷。经对壁厚测量,原设计壁厚为12mm的塔体仅剩下3mm。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加压变换饱和热水塔使用中的断裂爆炸是由于塔体壁厚过薄。()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为了确保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在使用中必须进行定期检验。()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塔体壁厚过薄是由于使用过程中的自然磨损。()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硫化氢等腐蚀气体导致的壁厚逐渐减薄根本无法在检验中发觉。()
点击查看答案
第42题
国内某县化肥厂的加压变换饱和热水塔,直径800mm,高12mm,工作压力为0.1MPa,1965年投产,1974年在使用中断裂爆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事后经查,使用的变换气中有硫化氢等腐蚀气体,而导致壁厚逐渐减薄,且在使用中未进行定期检验,没有发现越来越严重的腐蚀缺陷。经对壁厚测量,原设计壁厚为12mm的塔体仅剩下3mm。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加压变换饱和热水塔使用中的断裂爆炸是由于塔体壁厚过薄。()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为了确保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在使用中必须进行定期检验。()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塔体壁厚过薄是由于使用过程中的自然磨损。()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硫化氢等腐蚀气体导致的壁厚逐渐减薄根本无法在检验中发觉。()
点击查看答案
第43题
国内某县化肥厂的加压变换饱和热水塔,直径800mm,高12mm,工作压力为0.1MPa,1965年投产,1974年在使用中断裂爆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事后经查,使用的变换气中有硫化氢等腐蚀气体,而导致壁厚逐渐减薄,且在使用中未进行定期检验,没有发现越来越严重的腐蚀缺陷。经对壁厚测量,原设计壁厚为12mm的塔体仅剩下3mm。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加压变换饱和热水塔使用中的断裂爆炸是由于塔体壁厚过薄。()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为了确保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在使用中必须进行定期检验。()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塔体壁厚过薄是由于使用过程中的自然磨损。()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硫化氢等腐蚀气体导致的壁厚逐渐减薄根本无法在检验中发觉。()
点击查看答案
第44题
某装饰公司在一办公楼装修施工中,根据业主要求,隔墙采用GRC轻质空心隔墙板,公司先做一个样板间。按设计要求,隔墙样板施工完毕,在业主验收之前,施工技术人员发现隔墙样板有多道竖向微小裂缝,且缝隙间隔均匀。
A.
对工程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质量问题的分析必须分门别类地进行,以便准确地找出问题及原因。这是()的基本思想。
B.
某建设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的质量问题,采用逐层深入排查的方法,分析确定其主要原因。这种方法是()。
C.
用于分析造成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主次原因的方法是()。
D.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缺陷原因分析应针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四大要素(人、机械、施工方法、环境条件),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确定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点击查看答案
第45题
循环氢压缩机带液的可能原因是高压分离器油相液位过高。
点击查看答案
第46题
下列造成木格栅拱度不匀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A.
木材含水率过大,在施工中或交工后产生收缩翘曲变形
B.
吊杆或吊筋间距过大,吊顶格栅的拱度不易调匀
C.
受力节点结合不严,受力后产生位移变形
D.
施工中吊顶格栅四周墙面上不弹平线或平线不准,中间不按平线起拱
E.
吊顶格栅造型不对称、布局不合理
点击查看答案
第47题
某地食堂一次午饭后,造成四十人食物中毒,主是是吃了前一天剩余的猪肉包子,一个半小时后,工人不断出现不良反应,经医院检查为食物中毒。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不严。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做饭人员无证上岗。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剩余猪肉未消毒。
点击查看答案
第48题
DCS显示高压分离器液位低时,最先应确认的是()。
A.
液位指示低
B.
现场玻璃板液位
C.
流量是否正常
点击查看答案
第49题
2021年2月19日某建筑施工队在某城市一街道旁的一个旅馆工地拆除钢管脚手架。钢管紧靠建筑物,临街面架设有10kv的高压线,离建筑物只有2m。由于街道狭窄,暂无法解决距离过近的问题。上午下过雨。安全员向施工工人讲过操作方式,要求立杆不要往上拉,应该向下放。下午上班后,在工地二楼屋面“女儿墙”内继续工作的泥工马某和普工刘某在屋顶上往上拉已拆除的一根钢管脚手架立杆。向上拉开一段距离后,马、刘以墙棱为支点,将管子压成斜向,欲将管子斜拉后置于屋顶上。由于斜度过大,钢管临街一端触及高压线,当时墙上比较湿,管与墙棱交点处发出火花,将靠墙的管子烧弯25。马某的胸门靠近管子烧弯处,身上穿着化纤衣服,当即燃烧起来,人体被烧伤。刘某于触管子,手指也被烧伤。楼下工友及时跑上楼将火扑火,将受害者送至医院。马某烧伤面积达50%,由于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于2月20日晚12时死于医院。刘某烧伤面积达15%,三根手指残疾。经查,马某未接受足够的业务培训和安全培训,刘某从农村来到施工队仅仅4天。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高压线距建筑物过近,未采取隔离或断电措施。()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没有按照安全员交底的方法操作,把立杆往斜上方拉。()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马某、刘某没有经过安全培训上岗作业;马某没按照规定穿戴合格的防护服。()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未建立用电管理制度。()
点击查看答案
第50题
2021年2月19日某建筑施工队在某城市一街道旁的一个旅馆工地拆除钢管脚手架。钢管紧靠建筑物,临街面架设有10kv的高压线,离建筑物只有2m。由于街道狭窄,暂无法解决距离过近的问题。上午下过雨。安全员向施工工人讲过操作方式,要求立杆不要往上拉,应该向下放。下午上班后,在工地二楼屋面“女儿墙”内继续工作的泥工马某和普工刘某在屋顶上往上拉已拆除的一根钢管脚手架立杆。向上拉开一段距离后,马、刘以墙棱为支点,将管子压成斜向,欲将管子斜拉后置于屋顶上。由于斜度过大,钢管临街一端触及高压线,当时墙上比较湿,管与墙棱交点处发出火花,将靠墙的管子烧弯25。马某的胸门靠近管子烧弯处,身上穿着化纤衣服,当即燃烧起来,人体被烧伤。刘某于触管子,手指也被烧伤。楼下工友及时跑上楼将火扑火,将受害者送至医院。马某烧伤面积达50%,由于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于2月20日晚12时死于医院。刘某烧伤面积达15%,三根手指残疾。经查,马某未接受足够的业务培训和安全培训,刘某从农村来到施工队仅仅4天。请判断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高压线距建筑物过近,未采取隔离或断电措施。()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没有按照安全员交底的方法操作,把立杆往斜上方拉。()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马某、刘某没有经过安全培训上岗作业;马某没按照规定穿戴合格的防护服。()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未建立用电管理制度。()
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