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过程控制
B. 能量控制
C. 外观控制
D. 产品质量控制
E. 机械系统控制
搜题
第1题
A. 过程控制
B. 能量控制
C. 外观控制
D. 产品质量控制
E. 机械系统控制
第4题
A. 在已许可的生产、使用高类别放射源或射线装置的场所,不改变已许可的活动种类的前提下,增加生产、使用同类别或低类别放射源或射线装置
B. 在已许可的生产、使用高类别放射源或射线装置的场所,改变已许可的活动种类,增加生产、使用不高于原类别的放射源或射线装置
C. 在已许可的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增加操作的核素种类或核素操作量,且增加后不提高场所的级别
D. 已经取得销售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置许可的,增加销售不高于原许可类别的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置,销售行为不涉及新增放射性同位素贮存场所和射线调试场所的
E. 已经取得销售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置许可的,增加销售不高于原许可类别的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置,销售行为涉及新增放射性同位素贮存场所和射线调试场所的
第6题
A. 尽量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
B. 使外照射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制
C. 外照射防护的三要素:时间、距离、屏蔽
D. 对于伽马射线的防护,采用原子序数低的材料制成的屏蔽物更好
E. 对于中子的防护,常常分为慢化和吸收两步
第8题
A. X射线
B. α射线
C. β射线
D. γ射线
第9题
A. 在一些领域里,核技术几乎是不可替代的,或者说是难以替代的
B. 辐射照射,特别是大剂量的辐射照射对人类的健康是有害的
C. 从事辐射探测的活动不需要承担遭受辐射危害的风险
D. 如何解决辐射危害和辐射应用之间的矛盾,就是辐射防护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10题
A. 辐射源的类型
B. 辐射与屏蔽材料作用时,是否有次级辐射产生
C. 辐射与材料作用时,是否产生有害气体
D. 屏蔽材料的稳定性
E. 放射源的活度
第11题
A. β射线的测量要注意γ射线的影响
B. β射线的测量要注意α射线的影响
C. β射线的测量要注意中子的影响
D. β射线的测量要注意质子的影响
第12题
A. 核技术利用中发生的辐射事故
B. 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发生的辐射事故
C. 铀矿冶及伴生矿开发利用中发生的环境辐射污染事故
D. 放射性物质运输中发生了翻车事故,但放射性物质没有泄漏与失控。
第13题
A. 某场所许可使用F-18核素(乙级场所),现拟增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由4.60E+07Bq增加到1.90E+08Bq),仍为乙级场所
B. 某场所许可使用A1型直线加速器(Ⅱ类射线装置),现拟更换为使用A2型加速器(Ⅱ类射线装置)
C. 某场所许可使用B1型X射线机(Ⅲ类射线装置),现拟更换为使用D1型DSA(Ⅱ类射线装置)
D. 某场所许可使用Ⅳ、Ⅴ类放射源,拟增加销售Ⅴ类放射源
E. 已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新增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
第14题
A. 辐射事故就是核事故
B. 放射性物质丢失、被盗、失控
C. 放射性物质失控造成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D. 射线装置失控造成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E. 环境放射性污染的事件
第15题
A. 根据辐射效应的发生与照射剂量的关系,可以分为确定性效应与随机性效应
B. 根据照射剂量率的大小,可以把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效应和慢性效应
C. 根据照射方式,可以把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分为内照射与外照射
D. 按照效应表现的个体,可以把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分为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E. 按照照射剂量率,可以把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第16题
A. 新购入的核子仪必须进行放射防护和安全验收检验
B. 操作人员熟悉源容器的结构、掌握放射防护技能后可先操作,后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资格证书
C. 在监督区的放射工作人员、各类核子仪的放射源换装和涉源维修时的放射工作人员,应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D. 核子仪退役的密封源可自行处理
E. 以上均正确
第17题
A. 体积
B. 质量
C. 物理状态
D. 微观结构
E. 晶体结构
第19题
A. 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应贯穿于辐射实践活动的始终包括计划、准备、执行和反馈各个阶段
B. 只要辐射实践满足正当化且符合剂量限值要求那就对每个人提供了足够的防护,无需再执行最优化
C. 在考虑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个人受照剂量的大小、受照人数以及受照射的可能性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
D. 在一切辐射实践中,应将辐射照射保持在最低水平
E. 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就是合理达到尽量低水平(ALARA原则)
第20题
A. 销售放射源的企业
B. 使用射线装置的医疗机构
C. 使用放射源的探伤企业
D. 具有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的科研机构
E. 仅使用豁免水平标准物质的科研单位
第22题
A. 增加人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降低电离辐射的危害
B. 操作熟练,熟悉工作环境也节省很多操作时间,这样就可以减小受照射剂量
C. 在放射源与人之间增加一层屏蔽物质,可有效降低辐射危害
D. 对于点源,剂量率与离源的距离成平方反比
E. 随着离源的距离增大,剂量率会迅速下降
第23题
A.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B. 《对辐照装置运营单位的安全要求》
C. 《放射源安全和保安行为准则》
D. 《放射源分类办法》
第29题
A. 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
B. 医疗使用Ⅰ类放射源的
C. 销售、使用Ⅴ类放射源的
D. 生产、销售、使用Ⅲ类射线装置的
E. 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
第30题
A. 发现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物品的单位和个人
B. 送交的单位和个人
C. 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
D. 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物品的原持有者或者供货方
第31题
A. 放射性同位素源
B. X射线发生器
C. X射线管
D. 非放射性同位素源
第32题
A. 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豁免水平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以及有条件豁免要求的含源设备,在生产单位或进口总代理单位完成豁免备案后,该产品的销售、使用活动可免于辐射安全监管(销售或使用较大批量放射性同位素产品的除外),其他销售、使用单位无需逐一办理豁免备案手续
B. 年销售量超过豁免水平100倍(有条件豁免含源设备100台)或者持有量超过豁免水平10倍(有条件豁免含源设备10台)的单位,属于销售或者使用较大批量豁免放射性同位素产品的单位,应当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并接受辐射安全监管。
C. 仅从事免于辐射安全监管的活动的单位,无需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原持有的辐射安全许可证申请注销。
D. 即使是从事免于辐射安全监管的活动的单位,仍需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
E. 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将完成备案的《豁免备案表》抄报生态环境部,经生态环境部公告后在全国有效。
第33题
A. 正确
B. 错误
第34题
A. 正确
B. 错误
第35题
A. 销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放射源的
B. 使用Ⅳ类、Ⅴ类放射源的
C. 销售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
D. 生产、销售、使用Ⅲ类射线装置的
E. 销售Ⅱ类射线装置的
第36题
A. 工业探伤装置的
B. 医用射线装置的
C. 辐照装置的
D. 放射性同位素的
第39题
A. γ放射源对人体产生的外照射问题
B. γ放射源对人体产生的内照射问题
C. γ放射源产生的轫致辐射外照射问题
D. γ放射源产生放射性核素玷污问题
第40题
A. 执业单位应安排专人管理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B. 操作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人员,应注意避免剂量计受到污染
C. 有监测能力的单位可以自行监测;不具备自行监测能力的单位,可以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机构监测
D. 发现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的,仅告知个人剂量计使用人以后个人剂量不要超标即可
E. 辐射工作单位应将个人剂量档案保存至辐射工作人员离职
第42题
A. α放射源对人体皮肤产生外照射
B. α放射源对人体内器官产生外照射
C. α放射源产生轫致辐射外照射
D. α放射源产生的内照射及伴随X、γ等其他辐射
第44题
A. 为了便于辐射防护管理。
B. 在现行的基本安全标准GB18871-2002中将辐射工作场所进行分区。
C. 放射性工作场所分为监督区和操作区。
D. 为了便于职业照射控制。
第45题
A. 火焰探测器是通过感应火焰辐射的电磁波,检测火焰的特定波长及闪烁频率,将火焰辐射能量转化为电流或电压信号而达到探测火灾的目的。
B. 火焰的闪烁频率为0.5Hz-20Hz
C. 热物体、电灯等辐射出的紫外线、红外线有闪烁特征
D. 为了避免环境可见光引起的误报,火焰探测器通常选择探测非可见光波长的红外光或紫外光
第46题
A. 火焰探测器是通过感应火焰辐射的电磁波,检测火焰的特定波长及闪烁频率,将火焰辐射能量转化为电流或电压信号而达到探测火灾的目的。
B. 火焰的闪烁频率为0.5Hz-20Hz
C. 热物体、电灯等辐射出的紫外线、红外线没有闪烁特征
D. 为了避免环境可见光引起的误报,火焰探测器通常选择探测非可见光波长的红外光或紫外光
第47题
A. 使用Ⅱ类射线装置的
B. 作用Ⅱ类放射源的
C. 生产Ⅱ类放射源的
D. 销售Ⅱ类放射源的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