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氯气液化工序中,液氯储槽出现假液面的原因可能是液面计管堵塞。”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氯气液化工序中,液氯储槽出现假液面的原因可能是液面计管堵塞。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下列关于提高氯气的液化效率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增大氯气液化器的传热面积
B.
控制原料中氯气含氢量
C.
降低氯气的液化温度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液氯进计量槽后,废氯管道大量结霜或者原氯压力继续升高,导致此事故的直接原因,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计量前,槽内压力未排尽
B.
液氯进口管道堵塞及计量超装
C.
液化效率低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2005年4月,华东某公司一只液氯贮罐的阀门松动而造成氯气泄露,造成268人入院治疗,其中27人住院,紧急疏散人约2000人。关于氯气液化说法正确的是()。
A.
如发现氯气液化系统有泄漏情况,应立即先处理泄漏点,而后切断气源
B.
氯气液化系统应经常用肥皂水检查整个系统和管线、设备是否泄漏
C.
液氯储槽的盛装量应≤80%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氯气液化工序中,原料氯气含水分多,可能会造成管道或设备漏氯气或液氯。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下列关于三氯化氮的物化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三氯化氮能与亚硫酸钠水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
三氯化氮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C.
三氯化氮在冷水中的溶解度很大,在热水中易分解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氯气液化安全生产技术指标中,液氯储槽盛装量控制范围为≤()%。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氯气高压液化法是由氯气处理工段来的氯气,进入高压压缩机提升压力,再进入氯气液化器降温液化,最后进入液氯储罐。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氯气液化效率表示被液化的氯气量与原料氯气中纯氯气的量之比。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爆破片式泄压装置适用于以下哪种气体?()。
A.
液氯
B.
液氨
C.
氧气
D.
民用液化石油气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液氯贮罐、计量槽、气化器中液氯充装量不可以超过全容积的80%。请问这种做法是?
点击查看答案
第12题
在液氯生产过程中不可能引起爆炸事故的是()。
A.
液氯纯度太高
B.
液氯尾气含氢超过4%
C.
三氯化氮超标.
点击查看答案
第14题
严禁将液氯气化器中的液氯充入液氯钢瓶。请问这种做法是?
点击查看答案
第15题
()贮存液氯罐表面会出现的结霜现象,是由于液氯汽化而降温造成的。
点击查看答案
第16题
氯化氢生产过程中,下列选项不是造成炉内压力高的原因是()。
A.
氯化氢用户或原料氯氢处理调节幅度大
B.
冷却器氯化氢出口液封
C.
氢气中含水分过多
点击查看答案
第17题
氨能与氯气发生剧烈的反应,所以液氯和液氨不能在同一车厢配装,()在同一库房内混储。
A.
可以
B.
不能
C.
特殊情况下可以
D.
经管理人员同意可以
点击查看答案
第18题
氨能与氯气发生剧烈的反应,所以液氯和液氨不能在同一车厢配装,()在同一库房内混储。
A.
可以
B.
不能
C.
特殊情况下可以
D.
经管理人员同意可以
点击查看答案
第19题
静力压桩机工作时出现液压缸活塞动作缓慢的原因是()。
A.
油管或其他元件松动
B.
油压太低
C.
液压缸内吸人空气
D.
滤油器或吸油管堵塞
E.
液压泵或操纵阀内泄漏
点击查看答案
第20题
在液氯液化过程中,随着氯气液化量的增加,未凝气体的氢气含量()。
点击查看答案
第21题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液氯钢瓶在起吊与装车前,必须拧紧易熔塞,戴好瓶帽,防震圈。
B.
液氯钢瓶的充装系数为1.25Kg/L,严禁超装,如有超装应采用倒瓶或抽气处理,严禁超装的液氯钢瓶出厂。
C.
液氯钢瓶应堆放在太阳直射与通风叫通畅的地方。
点击查看答案
第22题
氯气液化过程中,液化效率越高,废氯浓度越低。
点击查看答案
第23题
液氯气化加热时,一般用()。要有防止物料倒灌至液氯钢瓶的措施。
点击查看答案
第24题
精制盐水时为了除去原料中的Mg2+,在盐水中加入()。
A.
氢氧化钠溶液
B.
碳酸钠溶液
C.
氯化钡溶液
点击查看答案
第25题
精制盐水时为了除去原料中的Ca2+,在盐水中加入()。
A.
氢氧化钠溶液
B.
碳酸钠溶液
C.
氯化钡溶液
点击查看答案
第26题
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造成该工段414㎡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爆炸后氯气扩散7km,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事故共导致千余人氯气中毒,数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若干。经调查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用户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该用户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止逆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而且在送来此钢瓶时也未向充装单位声明情况。负责充装钢瓶的液氯工段工人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钢瓶相继爆炸。双方工人均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没有事故应急预案。根据上述描述,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
单位安全管理不严
B.
用户方违章造成液氯钢瓶内混入氯化石蜡
C.
厂方没有应急救援预案或措施
点击查看答案
第27题
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造成该工段414㎡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爆炸后氯气扩散7㎞,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事故共导致千余人氯气中毒,数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若干。经调查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用户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该用户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止逆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而且在送来此钢瓶时也未向充装单位声明情况。负责充装钢瓶的液氯工段工人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钢瓶相继爆炸。双方工人均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没有事故应急预案。根据上述描述,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
单位安全管理不严
B.
厂方没有应急救援预案或措施
C.
用户方违章造成液氯钢瓶内混入氯化石蜡
点击查看答案
第28题
氯化岗位涉及的危害因素具有燃爆危险,如乙烯、乙烯、()等。
点击查看答案
第29题
氯气液化安全生产技术指标中,氯气液化效率控制范围为()。
A.
20%-30%
B.
90%-100%
C.
85%-95%
点击查看答案
第30题
最常见的车用气瓶为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和()。
A.
车用氧气钢瓶
B.
车用液氯钢瓶
C.
车用液化石油气钢瓶
点击查看答案
第31题
在危险化学品槽区充装环节,使用()管道充装,禁止使用软管充装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液化危险化学品。
点击查看答案
第32题
在危险化学品槽区充装环节,使用()管道充装,禁止使用软管充装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液化危险化学品。
点击查看答案
第33题
在液氯生产过程中,无需根据未凝气体中的氢气含量来控制原料氯气的液化程度。
点击查看答案
第34题
液氯生产所用的设备发生泄漏是氯碱企业常见的隐患之一。
点击查看答案
第35题
固定式压力容器常用的液面计是()。
A.
玻璃管液面计
B.
平板玻璃液面计
C.
浮球液面计
D.
防霜液面计
点击查看答案
第36题
液氯生产过程中原料氯气一般()。
A.
含有少量氢气
B.
含有大量氢气
C.
不含氢气
点击查看答案
第37题
液化石油气在储罐中当气温升高一段时间,液位计液面()。
A.
上下波动
B.
不变
C.
升高
D.
降低
点击查看答案
第38题
电解工艺中氯气液化工序主要危险性为()。
点击查看答案
第39题
氯气与许多元素直接化合,与氢气燃烧生成(),与水在90℃时反应生成氯水。
点击查看答案
第40题
液化气体槽车上可选用浮子(标)式液面计,不得采用玻璃管式或玻璃板式液面计。
点击查看答案
第41题
液氯钢瓶使用、液氯计量槽装填操作应严格按氯气安全规程执行,预防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
点击查看答案
第42题
液氯钢瓶使用、液氯计量槽装填操作应严格按氯气安全规程执行,预防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
点击查看答案
第43题
下列关于次氯酸钠性状说法正确的是()。
A.
微黄色溶液,有似氯气的气味
B.
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无臭
C.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
点击查看答案
第44题
压力泄放阀是设计或能够重复关闭的、并在正常条件已经恢复后阻止气体进一步流出的压力泄放装置。这种压力泄放装置目前被用在()等方面。
A.
氧阀
B.
氯阀
C.
民用液化石油气瓶阀
D.
机动车用液化石油气钢瓶集成阀
点击查看答案
第45题
氢氟酸烷基装置由于有氢氟酸的存在易产生腐蚀而造成液面计堵塞出现假液面,从而给操作带来不便。
点击查看答案
第46题
氢氟酸烷基装置由于有氢氟酸的存在易产生腐蚀而造成液面计堵塞出现假液面,从而给操作带来不便。
点击查看答案
第47题
在液氯生产中,液化效率低,单位时间液氯产量低,冷量浪费小。
点击查看答案
第48题
液氯中三氯化氮含量超标,可能会引发爆炸。
点击查看答案
第49题
液氯充装安全生产技术指标中,液氯含氯气控制范围为≥()%。
点击查看答案
第50题
下列关于硫酸性状说法正确的是()。
A.
微黄色溶液,有似氯气的气味
B.
纯品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无臭
C.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
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