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1
B. 1.2
C. 1.3
D. 1.4
搜题
第2题
A. 灯头距地面的高度一般不应低于2.5m
B. 拉线开关距地面高度为2~3m
C. 其他开关不应低于1.3m
D. 明装插座不应低于1.3m
E. 拉线开关距地面不低于1.8m
第3题
A.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60mm
B.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C. 高度为1.2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D.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30mm
E.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为60mm
第4题
A.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60mm
B.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C. 高度为1.2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D.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30mm
E.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为60mm
第5题
A.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60mm
B.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C. 高度为1.2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D.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30mm
E.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为60mm
第6题
A.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60mm
B.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C. 高度为1.2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D.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30mm
E.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为60mm
第7题
A.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60mm
B.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C. 高度为1.2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D.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30mm
E.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为60mm
第8题
A.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60mm
B.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C. 高度为1.2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D.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30mm
E.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为60mm
第9题
A.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60mm
B.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C. 高度为1.2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D.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30mm
E.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为60mm
第10题
A.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60mm
B.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C. 高度为1.2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D.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30mm
E.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为60mm
第11题
A.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60mm
B.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C. 高度为1.2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D.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30mm
E.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为60mm
第12题
A.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60mm
B. 高度为1.5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C. 高度为1.2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50mm
D.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高度为30mm
E. 高度为1.8m,防护门距离地面为60mm
第17题
A. 每台用电设备必须有各自专用的开关箱,严禁用同一个开关箱直接控制2台及2台以上用电设备
B. 动力开关箱与照明开关箱必须分设
C. 固定式开关箱的中心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应为1.4-1.6m
D. 移动式开关箱应装设在坚固的支架上,其中心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宜为1-1.6m
第18题
A. 配电箱、开关箱可采用厚度1.2~2.0mm的冷轧钢板制作。
B. 固定式开关箱应装设在稳固的支架上,移动式开关箱放置于稳定的地面上。
C. 固定式配电箱、开关箱的底面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应为1.4~1.6m。
D. 移动式配电箱、开关箱的中心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宜为0.8~1.6m。
E. 开关箱执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制原则。
第19题
A. 配电箱、开关箱可采用厚度1.2~2.0mm的冷轧钢板制作。
B. 固定式开关箱应装设在稳固的支架上,移动式开关箱放置于稳定的地面上。
C. 固定式配电箱、开关箱的底面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应为1.4~1.6m。
D. 移动式配电箱、开关箱的中心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宜为0.8~1.6m。
E. 开关箱执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制原则。
第20题
A. 建筑立面图中通常用粗实线表示立面图的最外轮廓线和地平线
B. 立面图中用标高表示出各主要部位的相对高度,如室内外地面标高、各层楼面标高及檐口高度
C. 立面图中的尺寸是表示建筑物高度方向的尺寸,一般用两道尺寸线表示,即建筑物总高和层高
D. 外墙面的装饰材料和做法一般应附相关的做法说明表
第21题
A. 建筑立面图中通常用粗实线表示立面图的最外轮廓线和地平线
B. 立面图中用标高表示出各主要部位的相对高度,如室内外地面标高、各层楼面标高及檐口高度
C. 立面图中的尺寸是表示建筑物高度方向的尺寸,一般用两道尺寸线表示,即建筑物总高和层高
D. 外墙面的装饰材料和做法一般应附相关的做法说明表
第22题
A. 建筑立面图中通常用粗实线表示立面图的最外轮廓线和地平线
B. 立面图中用标高表示出各主要部位的相对高度,如室内外地面标高、各层楼面标高及檐口高度
C. 立面图中的尺寸是表示建筑物高度方向的尺寸,一般用两道尺寸线表示,即建筑物总高和层高
D. 外墙面的装饰材料和做法一般应附相关的做法说明表
第23题
A. 建筑立面图中通常用粗实线表示立面图的最外轮廓线和地平线
B. 立面图中用标高表示出各主要部位的相对高度,如室内外地面标高、各层楼面标高及檐口高度
C. 立面图中的尺寸是表示建筑物高度方向的尺寸,一般用两道尺寸线表示,即建筑物总高和层高
D. 外墙面的装饰材料和做法一般应附相关的做法说明表
第24题
A. 在墙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宜为1.2~1.4m,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B. 气体灭火控制落地安装时,其底边宜高出地(楼)面0.1~0.2m
C. 控制器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
D. 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第25题
A. 在墙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宜为1.2~1.4m,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B. 气体灭火控制落地安装时,其底边宜高出地(楼)面0.1~0.2m
C. 控制器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
D. 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第26题
A. 每台用电设备必须有各自专用的开关箱,严禁用同一个开关箱直接控制2台及2台以上用电设备
B. 动力开关箱与照明开关箱必须分设
C. 固定式开关箱的中心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应为1.4-1.6m
D. 移动式开关箱应装设在坚固的支架上,其中心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宜为0.8-1.6m
E. 动力开关箱与照明开关箱可以同时设定
第27题
A. 标高就是建筑物的高度
B. 一般以建筑物底层室内地面作为相对标高的零点
C. 我国把青岛市外的黄海海平面作为相对标高的零点
D. 一般以建筑物底层室内地面作为绝对标高的零点
第28题
A. 标高就是建筑物的高度
B. 一般以建筑物底层室内地面作为相对标高的零点
C. 我国把青岛市外的黄海海平面作为相对标高的零点
D. 一般以建筑物底层室内地面作为绝对标高的零点
第29题
A. 建筑立面图中通常用粗实线表示立面图的最外轮廓线和地平线
B. 立面图中用标高表示出各主要部位的相对高度,如室内外地面标高、各层楼面标高及檐口高度
C. 立面图中的尺寸是表示建筑物高度方向的尺寸,一般用两道尺寸线表示,即建筑物总高和层高
D. 外墙面的装饰材料和做法一般应附相关的做法说明表
第30题
A. 建筑立面图中通常用粗实线表示立面图的最外轮廓线和地平线
B. 立面图中用标高表示出各主要部位的相对高度,如室内外地面标高、各层楼面标高及檐口高度
C. 立面图中的尺寸是表示建筑物高度方向的尺寸,一般用两道尺寸线表示,即建筑物总高和层高
D. 外墙面的装饰材料和做法一般应附相关的做法说明表
第31题
A. 建筑立面图中通常用粗实线表示立面图的最外轮廓线和地平线
B. 立面图中用标高表示出各主要部位的相对高度,如室内外地面标高、各层楼面标高及檐口高度
C. 立面图中的尺寸是表示建筑物高度方向的尺寸,一般用两道尺寸线表示,即建筑物总高和层高
D. 外墙面的装饰材料和做法一般应附相关的做法说明表
第32题
A. 建筑立面图中通常用粗实线表示立面图的最外轮廓线和地平线
B. 立面图中用标高表示出各主要部位的相对高度,如室内外地面标高、各层楼面标高及檐口高度
C. 立面图中的尺寸是表示建筑物高度方向的尺寸,一般用两道尺寸线表示,即建筑物总高和层高
D. 外墙面的装饰材料和做法一般应附相关的做法说明表
第33题
A. 建筑立面图中通常用粗实线表示立面图的最外轮廓线和地平线
B. 立面图中用标高表示出各主要部位的相对高度,如室内外地面标高、各层楼面标高及檐口高度
C. 立面图中的尺寸是表示建筑物高度方向的尺寸,一般用两道尺寸线表示,即建筑物总高和层高
D. 外墙面的装饰材料和做法一般应附相关的做法说明表
第34题
A. 建筑立面图中通常用粗实线表示立面图的最外轮廓线和地平线
B. 立面图中用标高表示出各主要部位的相对高度,如室内外地面标高、各层楼面标高及檐口高度
C. 立面图中的尺寸是表示建筑物高度方向的尺寸,一般用两道尺寸线表示,即建筑物总高和层高
D. 外墙面的装饰材料和做法一般应附相关的做法说明表
第35题
A. 室内高度不大于3.5m的场所,标志灯底边距地面的高度宜为2.2m~2.5m;
B. 室内高度大于3.5m的场所,特大型、大型、中型标志灯底边距地面高度不宜小于3m,且不宜大于6m
C. 室内高度不大于3.5m的办公楼,标志灯底边距地面的高度为2.0m。
D. 室内高度大于3.5m的展览馆,特大型、大型、中型标志灯底边距地面高度为3.5m。
第38题
A. 室内高度不大于3.5m的场所,标志灯底边距地面的高度宜为2.2m~2.5m;
B. 室内高度大于3.5m的场所,特大型、大型、中型标志灯底边距地面高度不宜小于3m,且不宜大于6m
C. 采用吸顶或吊装式安装时,标志灯距安全出口或疏散门所在墙面的距离不宜大于50mm。
D. 室内高度大于3.5m的场所,特大型、大型、中型标志灯底边距地面高度不宜小于3m,且不宜大于7m。
第39题
A. 护栏高度、栏杆间距、安装位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B. 高层建筑的护栏高度应适当提高,但不宜超过1.00m
C. 栏杆离地面或屋面0.10m高度内不应留空
D. 护栏玻璃应使用公称厚度不小于12mm的钢化玻璃或钢化夹层玻璃
E. 当护栏一侧距楼地面高度为3m及以上时,应使用钢化夹层玻璃
第41题
A. 设备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
B. 落地安装时:设备底边宜高出地(楼)面0.1-0.2m;
C. 采用壁挂方式安装时;其主显示屏高度宜为1.3-1.5m,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D. 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第42题
A. 设备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
B. 落地安装时:设备底边宜高出地(楼)面0.2-0.3m;
C. 采用壁挂方式安装时;其主显示屏高度宜为1.5-1.8m,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D. 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第43题
A. 设备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
B. 落地安装时:设备底边宜高出地(楼)面0.1-0.2m;
C. 采用壁挂方式安装时;其主显示屏高度宜为1.3-1.5m,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D. 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第44题
A. 设备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
B. 落地安装时:设备底边宜高出地(楼)面0.2-0.3m;
C. 采用壁挂方式安装时;其主显示屏高度宜为1.5-1.8m,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D. 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第45题
A. 暂设工程的照明灯具宜采用拉线开关控制,拉线开关距地面高度为1~2米
B. 施工现场的一般场所宜选用额定电压为110V的照明器
C. 行灯电源电压不大于36V
D. 照明线路不得拴在金属脚手架、龙门架上,严禁在地面上乱拉、乱拖
E. 施工现场的照明灯具应采用分组控制或单灯控制
第46题
A. 暂设工程的照明灯具宜采用拉线开关控制,拉线开关距地面高度为1~2米
B. 施工现场的一般场所宜选用额定电压为110V的照明器
C. 行灯电源电压不大于36V
D. 照明线路不得拴在金属脚手架、龙门架上,严禁在地面上乱拉、乱拖
E. 施工现场的照明灯具应采用分组控制或单灯控制
第47题
A. 暂设工程的照明灯具宜采用拉线开关控制,拉线开关距地面高度为1~2米
B. 施工现场的一般场所宜选用额定电压为110V的照明器
C. 行灯电源电压不大于36V
D. 照明线路不得拴在金属脚手架、龙门架上,严禁在地面上乱拉、乱拖
E. 施工现场的照明灯具应采用分组控制或单灯控制
第48题
A. 暂设工程的照明灯具宜采用拉线开关控制,拉线开关距地面高度为1~2米
B. 施工现场的一般场所宜选用额定电压为110V的照明器
C. 行灯电源电压不大于36V
D. 照明线路不得拴在金属脚手架、龙门架上,严禁在地面上乱拉、乱拖
E. 施工现场的照明灯具应采用分组控制或单灯控制
第49题
A. 暂设工程的照明灯具宜采用拉线开关控制,拉线开关距地面高度为1~2米
B. 施工现场的一般场所宜选用额定电压为110V的照明器
C. 行灯电源电压不大于36V
D. 照明线路不得拴在金属脚手架、龙门架上,严禁在地面上乱拉、乱拖
E. 施工现场的照明灯具应采用分组控制或单灯控制
第50题
A. 暂设工程的照明灯具宜采用拉线开关控制,拉线开关距地面高度为1~2米
B. 施工现场的一般场所宜选用额定电压为110V的照明器
C. 行灯电源电压不大于36V
D. 照明线路不得拴在金属脚手架、龙门架上,严禁在地面上乱拉、乱拖
E. 施工现场的照明灯具应采用分组控制或单灯控制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