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随之增大
B. 与之无关
C. 随之减小
D. 先增加后减小
搜题
第5题
A. 土由固态变到塑性状态时的分界含水量
B. 土由流动性状态转为可塑性状态的界限含水量
C. 土的天然含水量与塑限之差值对塑性指数之比值
D. 土的液限与塑限之差值
第6题
A. 土由固态变到塑性状态时的分界含水量
B. 土由流动性状态转为可塑性状态的界限含水量
C. 土的天然含水量与塑限之差值对塑性指数之比值
D. 土的液限与塑限之差值
第7题
A. 土由固态变到塑性状态时的分界含水量
B. 土由流动性状态转为可塑性状态的界限含水量
C. 土的天然含水量与塑限之差值对塑性指数之比值
D. 土的液限与塑限之差值
第10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t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11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l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12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13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14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15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16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17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18题
A. 土的天然含水量
B. 土的天然密度和干密度
C. 土的可松性和可松性系数
D. 土的渗透性
第19题
A. 土的天然含水量
B. 土的天然密度和干密度
C. 土的可松性和可松性系数
D. 土的渗透性
第20题
A. 土的天然含水量
B. 土的天然密度和干密度
C. 土的可松性和可松性系数
D. 土的渗透性
第21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22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23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24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25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26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27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28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29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30题
A. 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B. 塑性指数大于10且粒径小于等于0.075mm为主的土
C. 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D. 卵石
第32题
A. 土的颗粒级配越好,其工程性质受含水量影响越大
B. 土的颗粒级配越差,其工程性质受含水量影响越大
C. 土的颗粒越大,其工程性质受含水量影响越大
D. 土的颗粒越小,其工程性质受含水量影响越大
第35题
A. 水泥砂浆配合比中的砂子用量指的是天然净砂的用量
B. 混凝土中的石子在粒径许可条件下应尽量大些
C. 石子最大颗粒尺寸不得小于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
D. 天然砂的含水率越大,其堆密度就越小
第42题
A. 换土垫层法
B. 重锤夯实法
C. 灰土挤密桩
D. 深层密实法
第43题
A. 换土垫层法
B. 重锤夯实法
C. 灰土挤密桩
D. 深层密实法
第44题
A. 换土垫层法
B. 重锤夯实法
C. 灰土挤密桩
D. 深层密实法
第45题
A. 采用含碱量小于0.6%的水泥
B. 在水泥中掺加能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混合材料
C. 使用含钾离子的混凝土外加剂时,须专门试验,严格限制其含量
D. 使用含钠离子的混凝土外加剂时,不必限制其含量
E. 砂中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6‰
第46题
A.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当温度升高,黏滞性随之升高
B. 当石油沥青中胶质含量较多且其他组分含量又适当时,则塑性较大
C. 软化点越高,表明沥青的耐热性越差
D. 当沥青中含有较多石蜡时,其抗低温能力就较差
E. 针入度、延度、软化点是沥青的“三大指标”
第47题
A. 变异系数是评定混凝土质量均匀性的指标
B. 变异系数等于标准差除以平均值
C. 混凝土的标准差随着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大
D. 变异系数越大,表示混凝土质量越稳定
第48题
A. 水泥水化后的体积比水化前的体积要小
B. 水泥水化后的体积比水化前的体积要大
C. 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沿着作用力方向的变形会随着时间不断增长而增加
D. 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沿着作用力方向的变形会随着时间不断增长而减少
E. 水灰比相同的混凝土,水泥用量越多,即水泥石相对含量越大,其徐变越大
第49题
A. 水泥水化后的体积比水化前的体积要小
B. 水泥水化后的体积比水化前的体积要大
C. 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沿着作用力方向的变形会随着时间不断增长而增加
D. 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沿着作用力方向的变形会随着时间不断增长而减少
E. 水灰比相同的混凝土,水泥用量越多,即水泥石相对含量越大,其徐变越大
第50题
A. 水泥水化后的体积比水化前的体积要小
B. 水泥水化后的体积比水化前的体积要大
C. 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沿着作用力方向的变形会随着时间不断增长而增加
D. 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沿着作用力方向的变形会随着时间不断增长而减少
E. 水灰比相同的混凝土,水泥用量越多,即水泥石相对含量越大,其徐变越大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