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个角度和一段距离
B. 纵横坐标差
C. 两个角度
D. 两段距离
搜题
第3题
A. 根据建筑方格网和建筑物定位点设计坐标,宜用()方法将建筑物测设到地面上。
B. 如果建筑场地附近有控制点可供利用,可根据控制点和建筑物定位点设计坐标进行定位,其中()应用较多。
C. 根据与原有建筑物、道路的关系可用()方法定位。
D. 建筑物的定位是根据设计图纸的规定,将建筑物的角点测设到地面上,作为基础放线和细部放线的依据。
第4题
A. 根据建筑方格网和建筑物定位点设计坐标,宜用()方法将建筑物测设到地面上。
B. 如果建筑场地附近有控制点可供利用,可根据控制点和建筑物定位点设计坐标进行定位,其中()应用较多。
C. 根据与原有建筑物、道路的关系可用()方法定位。
D. 建筑物的定位是根据设计图纸的规定,将建筑物的角点测设到地面上,作为基础放线和细部放线的依据。
第6题
A. 【单选题】根据建筑方格网和建筑物定位点设计坐标,宜用()方法将建筑物测设到地面上。
B. 【单选题】如果建筑场地附近有控制点可供利用,可根据控制点和建筑物定位点设计坐标进行定位,其中()应用较多。
C. 【多选题】根据与原有建筑物、道路的关系可用()方法定位。
D. 【判断题】建筑物的定位是根据设计图纸的规定,将建筑物的角点测设到地面上,作为基础放线和细部放线的依据。
第7题
A. 根据建筑方格网和建筑物定位点设计坐标,宜用()方法将建筑物测设到地面上。(单选题)
B. 如果建筑场地附近有控制点可供利用,可根据控制点和建筑物定位点设计坐标进行定位,其中()应用较多。(单选题)
C. 根据与原有建筑物、道路的关系可用()方法定位。(多选题)
D. 建筑物的定位是根据设计图纸的规定,将建筑物的角点测设到地面上,作为基础放线和细部放线的依据。(判断题)
第8题
A. 【单选题】根据建筑方格网和建筑物定位点设计坐标,宜用()方法将建筑物测设到地面上。
B. 【单选题】如果建筑场地附近有控制点可供利用,可根据控制点和建筑物定位点设计坐标进行定位,其中()应用较多。
C. 【多选题】根据与原有建筑物、道路的关系可用()方法定位。
D. 【判断题】建筑物的定位是根据设计图纸的规定,将建筑物的角点测设到地面上,作为基础放线和细部放线的依据。
第11题
A. 工程概况
B. 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E. 监测结果评价
第12题
A. 工程概况
B. 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E. 监测结果评价
第13题
A. 工程概况
B. 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E. 监测结果评价
第14题
A. 工程概况
B. 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E. 监测结果评价
第15题
A. 工程概况
B. 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E. 监测结果评价
第16题
A. 工程概况
B. 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E. 监测结果评价
第17题
A. 工程概况
B. 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E. 监测结果评价
第19题
A. 角度测量中的水平角是指地面上一点到两个目标点方向线垂直投影到()上的夹角。
B. 用视距法测量距离,其K值通常为()。
C. 水准仪的安置地应处于()的位置。
D. 设备的抄平主要通过平尺和水平仪按照施工规范和设备技术文件要求偏差进行,在有斜度的测定面上测量水平度时,可采取角度水平仪进行测量。
第20题
A. (单选题)道路平面位置采用全站测量,根据一个极角和一段极距测量点的平面位置,称为()。
B. (单选题)给水管道基础砂石基础:当管底为岩石、碎石或多石地基时,对金属管道应铺垫不小于()mm厚的中砂或粗砂。
C. (多选题)道路测量时候,采用的水准仪按其精度分为()。
D. (判断题)全站仪测量是高程测量中最精确的方法。
第21题
A. a.踏查选点并设立标志,距离测量,角度测量,导线边的定向
B. b.安置仪器,粗略整平,精平与读数
C. c.距离测量.高差测量。
第22题
A. 在角部和四边的中部布置测点
B. 支撑结构的顶层、底层及每5步设置位移监测点
C. 高度区间内测点数是不应少于3个
D. 角部立杆宜布置测点
E. 受力大的立杆宜布置测点
第23题
A. 在角部和四边的中部布置测点
B. 支撑结构的顶层、底层及每5步设置位移监测点
C. 高度区间内测点数是不应少于3个
D. 角部立杆宜布置测点
E. 受力大的立杆宜布置测点
第24题
A. 在角部和四边的中部布置测点
B. 支撑结构的顶层、底层及每5步设置位移监测点
C. 高度区间内测点数是不应少于3个
D. 角部立杆宜布置测点
E. 受力大的立杆宜布置测点
第25题
A. 在角部和四边的中部布置测点
B. 支撑结构的顶层、底层及每5步设置位移监测点
C. 高度区间内测点数是不应少于3个
D. 角部立杆宜布置测点
E. 受力大的立杆宜布置测点
第28题
A. 工程概况
B. 检测项目及测点平面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检测数据和结果
E. 检测结果评价
第29题
A. 工程概况
B. 检测项目及测点平面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检测数据和结果
E. 检测结果评价
第30题
A. 工程概况
B. 检测项目及测点平面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检测数据和结果
E. 检测结果评价
第31题
A. 工程概况
B. 检测项目及测点平面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检测数据和结果
E. 检测结果评价
第32题
A. 工程概况
B. 检测项目及测点平面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检测数据和结果
E. 检测结果评价
第33题
A. 工程概况
B. 检测项目及测点平面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检测数据和结果
E. 检测结果评价
第38题
A. 测设已知的高差、测设已知的水平角、测设已知的距离
B. 测设已知的角度、测设已知的距离、测设已知的高差
C. 测设已知的边长、测设已知的高程、测设已知的角度
D. 测设已知的高程、测设已知的水平角、测设已知的水平距离
第39题
A. 对多层锚杆支挡式结构,宜在不同剖面的每层锚杆上设置测点
B. 测斜管顶部应设置垂直位移监测点
C. 每层锚杆的内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且不少于2根
D. 对重力式挡墙,测斜管应设置在紧邻支护结构的土体内,测斜管深度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1.5倍
第40题
A. 各种观测量单位与小数点位数的设置,包括距离单位、角度单位及气象参数等
B. 指标差与视距差的存储
C. 测量仪常数的设置,包括加常数、乘常数以及棱镜常数设置
D. 标题信息、测站标题信息、观测信息
E. 显示信息设置
第41题
A. 各曲线点是独立测设的
B. 曲线上各点的测角和量边的误差不会积累
C. 适用于地势平坦,支距不太长的情况
D. 不能自行闭合、自行校核
E. 切线支距法又称极坐标法
第42题
A. 工程概况
B. 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E. 监测结果评价
第43题
A. 工程概况
B. 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E. 监测结果评价
第44题
A. 工程概况
B. 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E. 监测结果评价
第45题
A. 工程概况
B. 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E. 监测结果评价
第46题
A. 工程概况
B. 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E. 监测结果评价
第47题
A. 工程概况
B. 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C.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D.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E. 监测结果评价
第49题
A. 在角部和四边的中部布置测点
B. 支撑结构的顶层、底层及每5步设置位移监测点
C. 高度区间内测点数量不应少于3个
D. 角部立杆宜布置测点
E. 受力大的立杆宜布置测点
第50题
A. 在角部和四边的中部布置测点
B. 支撑结构的顶层、底层及每5步设置位移监测点
C. 高度区间内测点数量不应少于3个
D. 角部立杆宜布置测点
E. 受力大的立杆宜布置测点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