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进风或出风口、风井、风管堵塞
B. 电源电压低、达不到转速或相序接反造成风机反转
C. 风管、软连接破损或连接口漏气
D. 风口开启过少
搜题
第1题
A. 进风或出风口、风井、风管堵塞
B. 电源电压低、达不到转速或相序接反造成风机反转
C. 风管、软连接破损或连接口漏气
D. 风口开启过少
第6题
A. 风口的风量、新风量、回风量、排风量的实测值与设计风量的允许值不大于10%
B. 风口的风量、新风量、回风量、排风量的实测值与设计风量的允许值不大于20%
C. 新风量与回风量之和应近似等于总的送风量,或各送风量之和
D. 总送风量应略大于回风量和排风量之和
E. 系统风量测定包括风量及风压测定,系统总风压以测量风机前后的全压差为准;系统总风量以总风压的风量为准
第7题
A. 该案例中的圆形风管风量的测定断面选择在局部阻力之后大于或等于()倍管径的直管段上。
B. 该案例风口的风量、新风量、回风量、排风量的实测值与设计风量的允许值不大于()%。
C. 该案例中,通风与空调系统风量测定和调整平衡应达到的要求是()。
D. 该案例的新风量与回风量之和应应略大于总的送风量,或各送风量之和。总送风量应近似等于回风量和排风量之和。
第8题
A. 通风网络的阻力大、单台风机不能满足需要
B. 通风网络的阻力小、单台风机不能满足需要
C. 通风网络的阻力小、现场有多余风机
第10题
A. 风险是指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B. 危险是指使得损失事件更易于发生,或者一旦发生后果会更加严重的因素和环境
C. 危险是影响风险的环境性因素,但不是导致风险增加的原因
D. 风险是危险的结果,要管理好风险需要降低和消除危险
第11题
A. 机械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
B. 人员密集场所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5m/s
C. 人员密集场所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
D. 自然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5m/s
第12题
A. 局部通风机安设的位置距离掘进巷道口太近
B. 风筒破损严重,漏风量过大
C. 全风压的供风量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D. 全风压的供风量小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第13题
A. 局部通风机安设的位置距离掘进巷道口太近
B. 风筒破损严重,漏风量过大
C. 全风压的供风量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D. 全风压的供风量小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第14题
A. 局部通风机安设的位置距离掘进巷道口太近
B. 风筒破损严重,漏风量过大
C. 全风压的供风量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D. 全风压的供风量小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第15题
A. 局部通风机安设的位置距离掘进巷道口太近
B. 风筒破损严重,漏风量过大
C. 全风压的供风量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D. 全风压的供风量小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第16题
A. 局部通风机安设的位置距离掘进巷道口太近
B. 风筒破损严重,漏风量过大
C. 全风压的供风量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D. 全风压的供风量小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第17题
A. 局部通风机安设的位置距离掘进巷道口太近
B. 风筒破损严重,漏风量过大
C. 全风压的供风量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D. 全风压的供风量小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第18题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作业区通风不好无通风设施。()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工人不戴防护用具。()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工人安全教育不到位认识不高。()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尘肺预防措施不到位。()
第19题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作业区通风不好无通风设施。()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工人不戴防护用具。()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工人安全教育不到位认识不高。()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尘肺预防措施不到位。()
第20题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作业区通风不好无通风设施。()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工人不戴防护用具。()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工人安全教育不到位认识不高。()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尘肺预防措施不到位。()
第21题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作业区通风不好无通风设施。()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工人不戴防护用具。()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工人安全教育不到位认识不高。()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尘肺预防措施不到位。()
第22题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作业区通风不好无通风设施。()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工人不戴防护用具。()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工人安全教育不到位认识不高。()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尘肺预防措施不到位。()
第23题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作业区通风不好无通风设施。()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工人不戴防护用具。()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工人安全教育不到位认识不高。()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尘肺预防措施不到位。()
第24题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作业区通风不好无通风设施。()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工人不戴防护用具。()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工人安全教育不到位认识不高。()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尘肺预防措施不到位。()
第25题
A. 风筒破损严重,漏风量过大
B. 局部通风机安设的位置距离掘进巷道口太近
C. 矿井总风压的供风量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D. 矿井总风压的供风量小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第26题
A. 局部通风机安设的位置距离掘进巷道口太近
B. 风筒破损严重,漏风量过大
C. 矿井总风压的供风量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D. 矿井总风压的供风量小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第27题
A. 风筒破损严重,漏风量过大
B. 局部通风机安设的位置距离掘进巷道口太近
C. 矿井总风压的供风量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D. 矿井总风压的供风量小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第28题
A. 局部通风机安设的位置距离掘进巷道口太近
B. 风筒破损严重,漏风量过大
C. 矿井总风压的供风量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D. 矿井总风压的供风量小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第29题
A. 风筒破损严重,漏风量过大
B. 局部通风机安设的位置距离掘进巷道口太近
C. 矿井总风压的供风量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D. 矿井总风压的供风量小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第30题
A. 风筒破损严重,漏风量过大
B. 局部通风机安设的位置距离掘进巷道口太近
C. 矿井总风压的供风量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D. 矿井总风压的供风量小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第31题
A. 风筒破损严重,漏风量过大
B. 局部通风机安设的位置距离掘进巷道口太近
C. 矿井总风压的供风量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D. 矿井总风压的供风量小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
第32题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缆风绳锚固点的水平角度不符合要求,遇风时只有1根缆风绳受力,其他缆风绳也没有收紧,遇风后晃动幅度大,增加了对缆风绳的冲击力。()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已磨断2/3的钢丝绳仍按原标准继续使用。()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从事故中可以看出缆风绳在使用前作了认真检查,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龙门架倒塌是遇风时由于其他缆风绳也没有收紧,故全部风载荷由磨断2/3的钢丝绳负担被拉断而导致。()
第33题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缆风绳锚固点的水平角度不符合要求,遇风时只有1根缆风绳受力,其他缆风绳也没有收紧,遇风后晃动幅度大,增加了对缆风绳的冲击力。()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已磨断2/3的钢丝绳仍按原标准继续使用。()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从事故中可以看出缆风绳在使用前作了认真检查,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龙门架倒塌是遇风时由于其他缆风绳也没有收紧,故全部风载荷由磨断2/3的钢丝绳负担被拉断而导致。()
第34题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缆风绳锚固点的水平角度不符合要求,遇风时只有1根缆风绳受力,其他缆风绳也没有收紧,遇风后晃动幅度大,增加了对缆风绳的冲击力。()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已磨断2/3的钢丝绳仍按原标准继续使用。()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从事故中可以看出缆风绳在使用前作了认真检查,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龙门架倒塌是遇风时由于其他缆风绳也没有收紧,故全部风载荷由磨断2/3的钢丝绳负担被拉断而导致。()
第35题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缆风绳锚固点的水平角度不符合要求,遇风时只有1根缆风绳受力,其他缆风绳也没有收紧,遇风后晃动幅度大,增加了对缆风绳的冲击力。()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已磨断2/3的钢丝绳仍按原标准继续使用。()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从事故中可以看出缆风绳在使用前作了认真检查,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龙门架倒塌是遇风时由于其他缆风绳也没有收紧,故全部风载荷由磨断2/3的钢丝绳负担被拉断而导致。()
第36题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缆风绳锚固点的水平角度不符合要求,遇风时只有1根缆风绳受力,其他缆风绳也没有收紧,遇风后晃动幅度大,增加了对缆风绳的冲击力。()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已磨断2/3的钢丝绳仍按原标准继续使用。()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从事故中可以看出缆风绳在使用前作了认真检查,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龙门架倒塌是遇风时由于其他缆风绳也没有收紧,故全部风载荷由磨断2/3的钢丝绳负担被拉断而导致。()
第37题
A.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1)缆风绳锚固点的水平角度不符合要求,遇风时只有1根缆风绳受力,其他缆风绳也没有收紧,遇风后晃动幅度大,增加了对缆风绳的冲击力。()
B.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2)已磨断2/3的钢丝绳仍按原标准继续使用。()
C.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3)从事故中可以看出缆风绳在使用前作了认真检查,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D. 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4)龙门架倒塌是遇风时由于其他缆风绳也没有收紧,故全部风载荷由磨断2/3的钢丝绳负担被拉断而导致。()
第39题
A. 对工程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质量问题的分析必须分门别类地进行,以便准确地找出问题及原因。这是()的基本思想。
B. 某建设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的质量问题,采用逐层深入排查的方法,分析确定其主要原因。这种方法是()。
C. 用于分析造成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主次原因的方法是()。
D.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缺陷原因分析应针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四大要素(人、机械、施工方法、环境条件),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确定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40题
A. 全风压供给该处的风量必须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入风量
B. 距掘进巷道回风口不得小于10m
C. 必须安装在进风巷道中
D. 局部通风机安装地点到回风口间的巷道中的最低风速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三十六条的有关规定
第50题
A. 导梁强度不够,在重载时发生断裂是该事故的直接原因。
B. 未按有关规定将施工现场与人行通道有效封闭是事故扩大的重要原因。
C. 该设备系非法制造,不能保证安全质量,项目单位违章使用非法制造的起重机械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D. 超载使用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