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n+1)/4
B. (n+1)/2
C. 3(n+1)/4
D. (n+1)
搜题
第2题
A. 四分位数和四分位差是数据的位次指标
B. 计算四分位数时,首先要确定数据中数值的位次,然后根据位次得出相应数值
C. 四分位差反映了一组数据中间50%数值的离散情况
D. 四分位差的数值越小表明该部分数据分布越不集中,离散程度越深
第3题
A. 10%;90%
B. 20%;80%
C. 25%;75%
D. 30%;70%
第4题
A. 以“吨”为单位,应保留小数点后三位数字,第四位四舍五入
B. 以“立方米”、“平方米”、“米”为单位,应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第三位四舍五入
C. 以“立方米”、“平方米”、“米”为单位,应保留小数点后三位数字,第四位四舍五入
D. 以“个”、“项”为单位,应取整数
E. 以“个”、“项”为单位,应保留小数点后三位数字,第四位四舍五入
第6题
A. 主要采用假设演绎法
B. 使自身被研究对象视为自己人
C. 主要收集和分析量化的资料、可操作的变量和统计数据
D. 一般基于某些理论,从研究假设出发,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
第8题
A. 依据接触程度,分为直接访问和间接访谈
B. 依据被访者人数,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C. 依据是否有访谈指引,分为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
D. 依据访谈法者身份,分为专业访谈和非专业访谈
第9题
A. P、O
B. O、P
C. M、N
D. N、M
第11题
A. 模板自重分项系数为1.2
B. 施工人员荷载分项系数为1.4
C. 支架自重分项系数为1.4
D. 浇筑混凝土重量分项系数为1.2
E. 钢筋重量分项系数为1.4
第12题
A. 模板自重分项系数为1.2
B. 施工人员荷载分项系数为1.4
C. 支架自重分项系数为1.4
D. 浇筑混凝土重量分项系数为1.2
E. 钢筋重量分项系数为1.4
第13题
A. 模板自重分项系数为1.2
B. 施工人员荷载分项系数为1.4
C. 支架自重分项系数为1.4
D. 浇筑混凝土重量分项系数为1.2
E. 钢筋重量分项系数为1.4
第14题
A. 模板自重分项系数为1.2
B. 施工人员荷载分项系数为1.4
C. 支架自重分项系数为1.4
D. 浇筑混凝土重量分项系数为1.2
E. 钢筋重量分项系数为1.4
第15题
A. 模板自重分项系数为1.2
B. 施工人员荷载分项系数为1.4
C. 支架自重分项系数为1.4
D. 浇筑混凝土重量分项系数为1.2
E. 钢筋重量分项系数为1.4
第16题
A. 72225
B. 78000
C. 66450
D. 75894
第19题
A. 浇筑混凝土重量分项系数为1.4
B. 施工设备荷载的分项系数为1.4
C. 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分项系数为1.4
D.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荷载的分项系数为1.2
E. 新浇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的分项系数为1.2
第20题
A. 浇筑混凝土重量分项系数为1.4
B. 施工设备荷载的分项系数为1.4
C. 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分项系数为1.4
D.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荷载的分项系数为1.2
E. 新浇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的分项系数为1.2
第21题
A. 浇筑混凝土重量分项系数为1.4
B. 施工设备荷载的分项系数为1.4
C. 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分项系数为1.4
D.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荷载的分项系数为1.2
E. 新浇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的分项系数为1.2
第22题
A. 浇筑混凝土重量分项系数为1.4
B. 施工设备荷载的分项系数为1.4
C. 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分项系数为1.4
D.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荷载的分项系数为1.2
E. 新浇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的分项系数为1.2
第23题
A. 浇筑混凝土重量分项系数为1.4
B. 施工设备荷载的分项系数为1.4
C. 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分项系数为1.4
D.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荷载的分项系数为1.2
E. 新浇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的分项系数为1.2
第24题
A. 沪深300指数选取的主要依据为日均总市值
B. 沪深300指数代表沪深市场大市值指数
C. 沪深300指数进行指数成分调整时,每次调整数量约占总数的5%—10%
D. 沪深300指数仅在每年1月和7月进行指数成分调整
第25题
A. 前两项数据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成分
B. 前两项数据增添了能源成分
C. 前两项数据剔除了交通和通信成分
D. 前两项数据增添了娱乐业成分
第26题
A. 四次测量结果代数差之半
B. 三次测量结果代数和之半
C. 两次测量结果代数差之半
D. 两次测量结果代数和之半
第27题
A. 四次测量结果代数差之半
B. 三次测量结果代数和之半
C. 两次测量结果代数差之半
D. 两次测量结果代数和之半
第28题
A. 四次测量结果代数差之半
B. 三次测量结果代数和之半
C. 两次测量结果代数差之半
D. 两次测量结果代数和之半
第29题
A. 29天
B. 43天
C. 44天
D. 62天
第31题
A. 数值为“00到31”
B. 采用32进位制
C. 价格上升达到“32”向前进位到整数部分加“1”
D. 价格下降跌破“00”向前整数位借“1”得到“32”
第32题
A. 高处作业分项在汇总表中得分为()。
B. 汇总表总计得分为()分。
C. ()项目的检查评分表实得分数,应为所对应专业的检查评分表实得分数的算术平均值。
D. 多人对同一项目检查评分时,应按加权评分方法确定分值。权数的分配原则应为:专职安全人员的权数为0.6,其他人员的权数为0.4。
第33题
A. 高处作业分项在汇总表中得分为()。
B. 汇总表总计得分为()分。
C. ()项目的检查评分表实得分数,应为所对应专业的检查评分表实得分数的算术平均值。
D. 多人对同一项目检查评分时,应按加权评分方法确定分值。权数的分配原则应为:专职安全人员的权数为0.6,其他人员的权数为0.4。
第34题
A. 高处作业分项在汇总表中得分为()。
B. 汇总表总计得分为()分。
C. ()项目的检查评分表实得分数,应为所对应专业的检查评分表实得分数的算术平均值。
D. 多人对同一项目检查评分时,应按加权评分方法确定分值。权数的分配原则应为:专职安全人员的权数为0.6,其他人员的权数为0.4。
第35题
A. 高处作业分项在汇总表中得分为()。
B. 汇总表总计得分为()分。
C. ()项目的检查评分表实得分数,应为所对应专业的检查评分表实得分数的算术平均值。
D. 多人对同一项目检查评分时,应按加权评分方法确定分值。权数的分配原则应为:专职安全人员的权数为0.6,其他人员的权数为0.4。
第36题
A. 高处作业分项在汇总表中得分为()。
B. 汇总表总计得分为()分。
C. ()项目的检查评分表实得分数,应为所对应专业的检查评分表实得分数的算术平均值。
D. 多人对同一项目检查评分时,应按加权评分方法确定分值。权数的分配原则应为:专职安全人员的权数为0.6,其他人员的权数为0.4。
第37题
A. 2.67
B. 3.3
C. 2.55
D. 3.5注:建筑用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种规格,其细度模数分别为:粗砂:3.7~3.1;中砂:3.0~2.3;细砂:2.2~1.6。特细砂:1.5~0.7
第38题
A. 民用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其相邻2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米
B. 单层、多层公共建筑内的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数量为2个
C. 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以及高层建筑地下室、半地下室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少于两个
D. 单层、多层公共建筑内的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数量为1个
第39题
A. 熟悉建筑结构与幕墙设计图→整个工程进行分区、分面→确定基准测量轴线→确定关键点→放线→测量→记录原始数据→更换测量层次(或立面)一重复以上步骤→处理数据→测量成果分析
B. 熟悉建筑结构与幕墙设计图→整个工程进行分区、分面一确定基准测量层→确定关键点一确定基准测量轴线一放线一测量一记录原始数据一更换测量层次(或立面)→重复以上步骤→处理数据→测量成果分析
C. 熟悉建筑结构与幕墙设计图→整个工程进行分区、分面→确定基准测量层→确定基准测量轴线→确定关键点→放线→测量→记录原始数据→更换测量层次(或立面)→重复以上步骤→处理数据→测量成果分析
D. 熟悉建筑结构与幕墙设计图→整个工程进行分区、分面→确定基准测量层→确定基准测量轴线→确定关键点→放线→测量→记录原始数据→更换测量层次(或立面)→重复以上步骤→测量成果分析→处理数据
第40题
A. 熟悉建筑结构与幕墙设计图→整个工程进行分区、分面→确定基准测量轴线→确定关键点→放线→测量→记录原始数据→更换测量层次(或立面)→重复以上步骤→处理数据测量成果分析
B. 熟悉建筑结构与幕墙设计图整个工程进行分区、分面→确定基准测量层→确定关键点→确定基准测量轴线→放线→测量→记录原始数据→更换测量层次(或立面)→重复以上步骤一处理数据→测量成果分析
C. 熟悉建筑结构与幕墙设计图→整个工程进行分区、分面→确定基准测量层→确定基准测量轴线→确定关键点→放线→测量→记录原始数据→更换测量层次(或立面)→重复以上步骤→处理数据→测量成果分析
D. 熟悉建筑结构与幕墙设计图整个工程进行分区、分面→确定基准测量层→确定基准测量轴线→确定关键点→放线→测量→记录原始数据→更换测量层次(或立面)→重复以上步骤→测量成果分析处理数据
第42题
A. 单位工程一个层次
B. 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两个层次
C. 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层次
D. 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四层次
第43题
A. 3
B. 10
C. 4
D. 0
第44题
A. 纵向受力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
B. 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数量、接头面积百分率等
C. 箍筋、横向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间距等
D. 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等
E. 模板及其支架应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
第48题
A. 同比分析法
B. 构成比分析法
C. 环比分析法
D. 排名分析法
第49题
A. 同比分析法
B. 构成比分析法
C. 环比分析法
D. 排名分析法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