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正确
B. 错误
搜题
第5题
A. 管道与水泵、机组的连接必须为钢性接口
B. 柔性短管不得强行对口,与其连接的管道应设置独立支架
C. 与风机盘管机组的连接,宜采用弹性接管或软接管
D. 软管的连接应牢固、不应有强扭和瘪管
第6题
A. 管道与水泵、机组的连接必须为钢性接口
B. 柔性短管不得强行对口,与其连接的管道应设置独立支架
C. 与风机盘管机组的连接,宜采用弹性接管或软接管
D. 软管的连接应牢固、不应有强扭和瘪管
第7题
A. 管径大于600mm时,作业人员应使用安全梯上下管子,严禁从沟槽底或从沟槽帮上的安全梯爬、跳至管顶
B. 管径小于2000mm时,人不宜进人管道内清理,需要进人时,应采用行走灵活的轮式工具小车
C. 稳管作业,管子两侧作业人员必须通视
D. 采用电熔连接的塑料管接口,熔接面应洁净、干燥
第9题
A. 散热器与排风口之间是否有弹性减震喇叭形导风槽,如有需连接安装紧固
B. 外接排气管与机组柴油机增压器之间的刚性连接管应无破损且连接紧固
C. 外接排气管应固定牢固,如有松动或产生振动,应及时紧固
D. 排气管内及出口处应无杂物和遮挡,如有应及时进行清理
第10题
A. 散热器与排风口之间是否有弹性减震喇叭形导风槽,如有需连接安装紧固
B. 外接排气管与机组柴油机增压器之间的刚性连接管应无破损且连接紧固
C. 外接排气管应固定牢固,如有松动或产生振动,应及时紧固
D. 排气管内及出口处应无杂物和遮挡,如有应及时进行清理
第11题
A. 在建筑物的转角处,门式脚手架内、外两侧立杆上应按步设置水平连接杆、斜撑杆,将转角处的两榀门架连成一体
B.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钢管,其规格应与水平加固杆相同
C.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钢管,其规格应与水平加固杆不同
D.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扣件与门架立杆及水平加固杆扣紧
第12题
A. 在建筑物的转角处,门式脚手架内、外两侧立杆上应按步设置水平连接杆、斜撑杆,将转角处的两榀门架连成一体
B.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钢管,其规格应与水平加固杆相同
C.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钢管,其规格应与水平加固杆不同
D.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扣件与门架立杆及水平加固杆扣紧
第13题
A. 在建筑物的转角处,门式脚手架内、外两侧立杆上应按步设置水平连接杆、斜撑杆,将转角处的两榀门架连成一体
B.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钢管,其规格应与水平加固杆相同
C.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钢管,其规格应与水平加固杆不同
D.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扣件与门架立杆及水平加固杆扣紧
第14题
A. 在建筑物的转角处,门式脚手架内、外两侧立杆上应按步设置水平连接杆、斜撑杆,将转角处的两榀门架连成一体
B.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钢管,其规格应与水平加固杆相同
C.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钢管,其规格应与水平加固杆不同
D.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扣件与门架立杆及水平加固杆扣紧
第15题
A. 在建筑物的转角处,门式脚手架内、外两侧立杆上应按步设置水平连接杆、斜撑杆,将转角处的两榀门架连成一体
B.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钢管,其规格应与水平加固杆相同
C.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钢管,其规格应与水平加固杆不同
D.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扣件与门架立杆及水平加固杆扣紧
第16题
A. 在建筑物的转角处,门式脚手架内、外两侧立杆上应按步设置水平连接杆、斜撑杆,将转角处的两榀门架连成一体
B.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钢管,其规格应与水平加固杆相同
C.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钢管,其规格应与水平加固杆不同
D. 连接杆、斜撑杆应采用扣件与门架立杆及水平加固杆扣紧
第17题
A. 连墙件应是水平设置,当不能是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上斜连接
B. 连墙件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上,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点距碗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E. 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可采用拉筋附墙连接方式
第18题
A. 连墙件应是水平设置,当不能是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上斜连接
B. 连墙件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上,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点距碗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E. 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可采用拉筋附墙连接方式
第19题
A. 连墙件应是水平设置,当不能是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上斜连接
B. 连墙件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上,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点距碗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E. 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可采用拉筋附墙连接方式
第20题
A. 连墙件应是水平设置,当不能是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上斜连接
B. 连墙件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上,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点距碗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E. 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可采用拉筋附墙连接方式
第21题
A. 连墙件应是水平设置,当不能是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上斜连接
B. 连墙件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上,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点距碗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E. 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可采用拉筋附墙连接方式
第22题
A. 连墙件应是水平设置,当不能是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上斜连接
B. 连墙件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上,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点距碗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E. 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可采用拉筋附墙连接方式
第23题
A. 连接点应与水平杆同层设置
B. 连接点水平向间距不宜大于8m
C. 连接点至架体碗扣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300mm
D. 当遇柱时,宜采用抱箍式连接措施
E. 当架体两端均有墙体或边梁时,可设置水平杆与墙或梁顶紧
第24题
A. 连接点应与水平杆同层设置
B. 连接点水平向间距不宜大于8m
C. 连接点至架体碗扣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300mm
D. 当遇柱时,宜采用抱箍式连接措施
E. 当架体两端均有墙体或边梁时,可设置水平杆与墙或梁顶紧
第25题
A. 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呈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连墙杆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B.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6.0m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距碗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第26题
A. 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呈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连墙杆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B.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6.0m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距碗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第27题
A. 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呈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连墙杆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B.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6.0m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距碗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第28题
A. 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呈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连墙杆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B.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6.0m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距碗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第29题
A. 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呈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连墙杆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B.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6.0m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距碗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第30题
A. 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呈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连墙杆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B.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6.0m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距碗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第31题
A. 当地下连续墙作为主体地下结构外墙,且需要形成整体墙体时,宜采用刚性接头
B. 当采取地下连续墙顶设置通长冠梁、墙壁内侧槽段接缝位置设置结构壁柱、基础底板与地下连续墙刚性连接等措施时,采用刚性
C. 地下连续墙宜采用圆形锁口管接头、波纹管接头、楔形接头、工字形钢接头或混凝土预制接头等柔性接头
D. 刚性接头可采用一字形或十字形穿孔钢板接头、钢筋承插式接头等
E. 周边环境保护要求高时,宜在地下连续墙接头处增加防水措施
第32题
A. 当地下连续墙作为主体地下结构外墙,且需要形成整体墙体时,宜采用刚性接头
B. 当采取地下连续墙顶设置通长冠梁、墙壁内侧槽段接缝位置设置结构壁柱、基础底板与地下连续墙刚性连接等措施时,采用刚性
C. 地下连续墙宜采用圆形锁口管接头、波纹管接头、楔形接头、工字形钢接头或混凝土预制接头等柔性接头
D. 刚性接头可采用一字形或十字形穿孔钢板接头、钢筋承插式接头等
E. 周边环境保护要求高时,宜在地下连续墙接头处增加防水措施
第33题
A. 当地下连续墙作为主体地下结构外墙,且需要形成整体墙体时,宜采用刚性接头
B. 当采取地下连续墙顶设置通长冠梁、墙壁内侧槽段接缝位置设置结构壁柱、基础底板与地下连续墙刚性连接等措施时,采用刚性
C. 地下连续墙宜采用圆形锁口管接头、波纹管接头、楔形接头、工字形钢接头或混凝土预制接头等柔性接头
D. 刚性接头可采用一字形或十字形穿孔钢板接头、钢筋承插式接头等
E. 周边环境保护要求高时,宜在地下连续墙接头处增加防水措施
第34题
A. 排烟管道及其连接部件应能在70℃时连续30min保证其结构完整性
B. 竖向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独立的管道井内,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
C. 水平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吊顶内,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当确有困难时,可直接设置在室内,但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0h
D. 吊顶内有可燃物时,吊顶内的排烟排烟管道内应采用不燃材料进行隔热,并应与可燃物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离
第35题
A. 排烟管道及其连接部件应能在70℃时连续30min保证其结构完整性
B. 竖向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独立的管道井内,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
C. 水平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吊顶内,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当确有困难时,可直接设置在室内,但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0h
D. 吊顶内有可燃物时,吊顶内的排烟排烟管道内应采用不燃材料进行隔热,并应与可燃物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离
第36题
A. 焊接工艺审批
B. 焊接技术交底
C. 焊接工艺评定
D. 焊接图纸审核
第38题
A. 检查输入电源是否完好,交流电源电压是否为180-250V
B. 检查主电熔丝有无熔断,若已熔断,应更换满足要求的熔丝
C. 若接线端子或接头松动,应重新连接紧固
D. 若接头处有氧化或锈蚀痕迹,可断开接点,用细砂纸磨掉或用电工刀刮掉氧化层,镀锡和涂抹凡士林后,再重新连接紧固
第39题
A. 观察孔应当能看到少量的聚乙烯材料顶出,但是顶出物不得呈现流淌状,焊接表面不得有熔融物溢出
B. 电熔管件整个外圆周有明显的刮削痕迹或明显的插入位置标识
C. 电熔管件承插口应当与焊接的管材保持同轴
D. 电熔管件中心有明显的焊接后凹陷痕迹
第40题
A. 管路应沿建筑物结构表面水平或垂直敷设,其允许偏差在2m以内为3mm
B. 全长不应超过管子内径的二分之一
C. 管路连接应用丝扣连接、套接扣压式连接或套接紧定式连接,各接线盒要用成品配件并与管径相适配
D. 当管子沿墙、柱和屋架等处敷设时,可直接用管卡固定
E. 管卡的固定方法,可用膨胀螺栓或弹簧螺栓直接固定在墙上
第41题
A. 管路应沿建筑物结构表面水平或垂直敷设其允许偏差在2m以内为3mm
B. 管卡的固定方法,可用膨胀螺栓或弹簧螺栓直接固定在墙上
C. 管路连接应用丝扣连接、套接扣压式连接或套接紧定式连接,各接线盒要用成品配件并与管径相适配
D. 当管子沿墙、柱和屋架等处敷设时,可直接用管卡固定
E. 全长不应超过管子内径的四分之一
第42题
A. 连接件应采用Q235钢材,其厚度不小于1.5mm,宽度不小于20mm,在外框型材室内外两侧双向固定
B. 连接件距门窗边框四角的距离不大于300mm,其余固定点的间距不超过500mm
C. 门窗框与连接件的连接宜采用卡槽连接
D. 连接件与洞口混凝土墙基体可采用特种钢钉(水泥钉)、射钉、塑料胀锚螺栓、金属胀锚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固定
E. 砌体墙基体应根据各类砌体材料的应用技术规程或要求确定合适的连接固定方法,严禁用射钉固定门窗
第44题
A. 不同系统、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穿在同一个管内或线槽的同一线槽孔内
B. 导线在管内或线槽内,不应有接头或扭结。导线的接头应在接线盒内或用端子连接
C. 敷设在多尘或潮湿场所管路的管口和管子连接处,均应作密封处理
D. 线槽的直线段应每隔0.5~1.0m设置吊点或支点。
第45题
A. 不同系统、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穿在同一个管内或线槽的同一线槽孔内
B. 导线在管内或线槽内,不应有接头或扭结。导线的接头应在接线盒内或用端子连接
C. 敷设在多尘或潮湿场所管路的管口和管子连接处,均应作密封处理
D. 线槽的直线段应每隔0.5~1.0m设置吊点或支点。
第46题
A. 强电绝缘导线采用穿管时,穿管应到位或通过金属软管过渡连接。
B. 弱电绝缘导线采用穿管时,穿管应到位或通过金属软管过渡连接。
C.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传输线路采用绝缘导线时,应穿金属管、硬质塑料管、半质塑料菅或封闭线槽保护方式布线。
D. 不同系统、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穿于同一根管内或线槽的同一槽孔。
E. 敷设于多尘或潮湿场所的管路,其管口和管子连接处,应作密封处理。
第47题
A. 每根立柱底部应设置底座及垫板,垫板厚度不得小于80mm
B. 当立柱底部不在同一高度时,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应向低处延长不少于两跨
C. 立柱接长严禁采用搭接,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D. 严禁将上段的钢管立柱与下段钢管立柱错开固定于水平拉杆上
E. 立柱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时,相连两立柱的对接接头不得在同步内,且对接接头沿竖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不宜大于步距的1/3
第48题
A. 每根立柱底部应设置底座及垫板,垫板厚度不得小于80mm
B. 当立柱底部不在同一高度时,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应向低处延长不少于两跨
C. 立柱接长严禁采用搭接,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D. 严禁将上段的钢管立柱与下段钢管立柱错开固定于水平拉杆上
E. 立柱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时,相连两立柱的对接接头不得在同步内,且对接接头沿竖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不宜大于步距的1/3
第49题
A. 每根立柱底部应设置底座及垫板,垫板厚度不得小于80mm
B. 当立柱底部不在同一高度时,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应向低处延长不少于两跨
C. 立柱接长严禁采用搭接,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D. 严禁将上段的钢管立柱与下段钢管立柱错开固定于水平拉杆上
E. 立柱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时,相连两立柱的对接接头不得在同步内,且对接接头沿竖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不宜大于步距的1/3
第50题
A. 每根立柱底部应设置底座及垫板,垫板厚度不得小于80mm
B. 当立柱底部不在同一高度时,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应向低处延长不少于两跨
C. 立柱接长严禁采用搭接,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D. 严禁将上段的钢管立柱与下段钢管立柱错开固定于水平拉杆上
E. 立柱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时,相连两立柱的对接接头不得在同步内,且对接接头沿竖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不宜大于步距的1/3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