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8%
B. 9%
C. 10%
D. 12%
搜题
第3题
A. 不应大于
B. 不应小于
C. 应等于
D. 可以等于
第4题
A.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30
B.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C.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
D. 钢筋的最大拉力下总伸长率不应小于9%
E. 钢筋的最大拉力下总伸长率不应小于4%
第5题
A. 0.09
B. 0.1
C. 0.11
D. 0.12
第6题
A. 1.05
B. 1.3
C. 1.25
D. 1.1
第7题
A. 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3
B.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C. 最大力下总伸长率不应小于9%
D. 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25
E. 检验方法为检查抽样检验报告
第8题
A. 不应大于
B. 应等于
C. 不应小于
D. 可以等于
第9题
A. 不应大于
B. 应等于
C. 不应小于
D. 可以等于
第10题
A. 1.2
B. 1.25
C. 1.3
D. 2
第12题
A. 1.2
B. 1.25
C. 1.30
D. 2
第13题
A. 产品说明书
B. 产品合格证
C. 钢筋性能试验报告
D. 出厂检验报告
E. 出厂货运单
第14题
A. 335MPa级、400MPa级带肋钢筋,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
B.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或设计有专门要求的结构构件,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不应小于90°
C. 箍筋弯折处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纵向受力钢筋的弯折后平直段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光圆钢筋末端作180°弯钩时,弯钩的
D. 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E. 盘卷钢筋调查后应进行力学性能和重量偏差检验
第15题
A. 1.2
B. 1.25
C. 1.3
D. 1.35
第18题
A.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B.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应小于1.25;
C.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D.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4
E.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4
第19题
A. 对重要受力构件,不宜用HPB235级光面钢筋代换变形钢筋,以免裂缝开展过大
B. 当构件受裂缝宽度或挠度控制时,钢筋代换后应进行刚度、裂缝验算
C. 不同种类的钢筋代换,按钢筋强度实测值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
D. 有抗震要求的梁、柱和框架,不宜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代换原设计中的钢筋
第20题
A. 对重要受力构件,不宜用HPB300级光面钢筋代换变形钢筋,以免裂缝开展过大
B. 当构件受裂缝宽度或挠度控制时,钢筋代换后应进行刚度、裂缝验算
C. 不同种类的钢筋代换,按钢筋强度实测值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
D. 有抗震要求的梁、柱和框架,不宜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代换原设计中的钢筋
第21题
A.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B.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C.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3
D.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25
E.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4
第23题
A. 钢筋笼端部与槽段接头之间、钢筋笼端部与相邻墙段混凝土面之间的间隙不应大于250mm
B. 必要时,宜采用搅拌桩对槽壁进行加固
C. 地下连续墙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在基坑内侧不宜小于50mm,在基坑外侧不宜小于70mm
D. 地下连续墙用于截水时,墙体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宜小于P4
E. 水平钢筋及构造钢筋宜选用HPB300或HRB400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水平钢筋间距宜取200mm~400mm
第24题
A. 钢筋笼端部与槽段接头之间、钢筋笼端部与相邻墙段混凝土面之间的间隙不应大于250mm
B. 必要时,宜采用搅拌桩对槽壁进行加固
C. 地下连续墙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在基坑内侧不宜小于50mm,在基坑外侧不宜小于70mm
D. 地下连续墙用于截水时,墙体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宜小于P4
E. 水平钢筋及构造钢筋宜选用HPB300或HRB400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水平钢筋间距宜取200mm~400mm
第25题
A. 钢筋笼端部与槽段接头之间、钢筋笼端部与相邻墙段混凝土面之间的间隙不应大于250mm
B. 必要时,宜采用搅拌桩对槽壁进行加固
C. 地下连续墙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在基坑内侧不宜小于50mm,在基坑外侧不宜小于70mm
D. 地下连续墙用于截水时,墙体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宜小于P4
E. 水平钢筋及构造钢筋宜选用HPB300或HRB400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水平钢筋间距宜取200mm~400mm
第26题
A. 钢筋笼端部与槽段接头之间、钢筋笼端部与相邻墙段混凝土面之间的间隙不应大于250mm
B. 必要时,宜采用搅拌桩对槽壁进行加固
C. 地下连续墙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在基坑内侧不宜小于50mm,在基坑外侧不宜小于70mm
D. 地下连续墙用于截水时,墙体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宜小于P4
E. 水平钢筋及构造钢筋宜选用HPB300或HRB400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水平钢筋间距宜取200mm~400mm
第27题
A.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d不宜小于8mm,通常在8mm~28mm范围内选用
B. 矩形截面的钢筋根数不应小于6根
C. 圆形截面的钢筋根数不宜少于8根,不应小于6根
D. 受压构件的最大配筋率为5%
E. 纵向受力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50mm,最大净距不宜大于300mm
第28题
A.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d不宜小于8mm,通常在8mm~28mm范围内选用
B. 矩形截面的钢筋根数不应小于6根
C. 圆形截面的钢筋根数不宜少于8根,不应小于6根
D. 受压构件的最大配筋率为5%
E. 纵向受力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50mm,最大净距不宜大于300mm
第29题
A.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d不宜小于8mm,通常在8mm~28mm范围内选用
B. 矩形截面的钢筋根数不应小于6根
C. 圆形截面的钢筋根数不宜少于8根,不应小于6根
D. 受压构件的最大配筋率为5%
E. 纵向受力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50mm,最大净距不宜大于300mm
第30题
A.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d不宜小于8mm,通常在8mm~28mm范围内选用
B. 矩形截面的钢筋根数不应小于6根
C. 圆形截面的钢筋根数不宜少于8根,不应小于6根
D. 受压构件的最大配筋率为5%
E. 纵向受力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50mm,最大净距不宜大于300mm
第31题
A.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d不宜小于8mm,通常在8mm~28mm范围内选用
B. 矩形截面的钢筋根数不应小于6根
C. 圆形截面的钢筋根数不宜少于8根,不应小于6根
D. 受压构件的最大配筋率为5%
E. 纵向受力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50mm,最大净距不宜大于300mm
第32题
A. 当受拉区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应在保护层内设置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100mm的钢筋网
B. 钢筋机械连接件的最小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20mm;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直线形钢筋的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钢筋公称直径
C. I类环境墩台身、挡土结构(受力主筋)保护层不小于30mm
D. I类环境承台(受力主筋)保护层不小于30mm
E. 护栏等行车道构件(受力主筋)保护层不小于25mm
第33题
A.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应根据房屋的总层数按多层黏土砖房有关构造柱抗震措施规定设置。过渡层尚应在底部框架柱对应位置处设置构造柱
B. 构造柱的截面不宜小于240mm×240mm
C. 构造柱的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φ14,箍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
D. 过渡层构造柱的纵向钢筋,7度时不宜少于4φ16,8度时不宜少于6φ16
E. 一般情况下,纵向钢筋应锚入下部的框架柱内;当纵向钢筋锚固在框架梁内时,框架梁的相应位置应加强
第34题
A.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应根据房屋的总层数按多层黏土砖房有关构造柱抗震措施规定设置。过渡层尚应在底部框架柱对应位置处设置构造柱
B. 构造柱的截面不宜小于240mm×240mm
C. 构造柱的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φ14,箍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
D. 过渡层构造柱的纵向钢筋,7度时不宜少于4φ16,8度时不宜少于6φ16
E. 一般情况下,纵向钢筋应锚入下部的框架柱内;当纵向钢筋锚固在框架梁内时,框架梁的相应位置应加强
第35题
A.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应根据房屋的总层数按多层黏土砖房有关构造柱抗震措施规定设置。过渡层尚应在底部框架柱对应位置处设置构造柱
B. 构造柱的截面不宜小于240mm×240mm
C. 构造柱的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φ14,箍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
D. 过渡层构造柱的纵向钢筋,7度时不宜少于4φ16,8度时不宜少于6φ16
E. 一般情况下,纵向钢筋应锚入下部的框架柱内;当纵向钢筋锚固在框架梁内时,框架梁的相应位置应加强
第36题
A.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应根据房屋的总层数按多层黏土砖房有关构造柱抗震措施规定设置。过渡层尚应在底部框架柱对应位置处设置构造柱
B. 构造柱的截面不宜小于240mm×240mm
C. 构造柱的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φ14,箍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
D. 过渡层构造柱的纵向钢筋,7度时不宜少于4φ16,8度时不宜少于6φ16
E. 一般情况下,纵向钢筋应锚入下部的框架柱内;当纵向钢筋锚固在框架梁内时,框架梁的相应位置应加强
第37题
A.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应根据房屋的总层数按多层黏土砖房有关构造柱抗震措施规定设置。过渡层尚应在底部框架柱对应位置处设置构造柱
B. 构造柱的截面不宜小于240mm×240mm
C. 构造柱的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φ14,箍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
D. 过渡层构造柱的纵向钢筋,7度时不宜少于4φ16,8度时不宜少于6φ16
E. 一般情况下,纵向钢筋应锚入下部的框架柱内;当纵向钢筋锚固在框架梁内时,框架梁的相应位置应加强
第38题
A. 对重要受力构件,不宜用HPB235级光面钢筋代换变形钢筋,以免裂缝开展过大
B. 当构件受裂缝宽度或挠度控制时,钢筋代换后应进行刚度、裂缝验算
C. 不同种类的钢筋代换,按钢筋强度实测值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
D. 有抗震要求的梁、柱和框架,不宜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代换原设计中的钢筋
第39题
A. 抗震设防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B. 抗震设防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
C. 抗震设防等级为三级时,不应小于140rnrn且不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
D. 抗震设防等级为四级时,不应小于140mm且不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
第40题
A. 抗震设防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B. 抗震设防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
C. 抗震设防等级为三级时.不应小于140rnrn且不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
D. 抗震设防等级为四级时.不应小于140mm且不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
第43题
A. 安全等级为Ⅱ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12m设置一道
B. 安全等级为Ⅱ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10m设置一道
C.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宜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8m设置一道
D.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宜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6m设置一道
E. 水平斜撑杆.水平交叉拉杆应在相邻立杆间连续设置
第44题
A. 安全等级为Ⅱ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12m设置一道
B. 安全等级为Ⅱ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10m设置一道
C.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宜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8m设置一道
D.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宜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6m设置一道
E. 水平斜撑杆.水平交叉拉杆应在相邻立杆间连续设置
第45题
A. 安全等级为Ⅱ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12m设置一道
B. 安全等级为Ⅱ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10m设置一道
C.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宜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8m设置一道
D.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宜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6m设置一道
E. 水平斜撑杆.水平交叉拉杆应在相邻立杆间连续设置
第46题
A. 安全等级为Ⅱ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12m设置一道
B. 安全等级为Ⅱ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10m设置一道
C.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宜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8m设置一道
D.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宜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6m设置一道
E. 水平斜撑杆.水平交叉拉杆应在相邻立杆间连续设置
第47题
A. 安全等级为Ⅱ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12m设置一道
B. 安全等级为Ⅱ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10m设置一道
C.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宜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8m设置一道
D.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宜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6m设置一道
E. 水平斜撑杆.水平交叉拉杆应在相邻立杆间连续设置
第48题
A. 安全等级为Ⅱ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12m设置一道
B. 安全等级为Ⅱ级的支撑脚手架应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10m设置一道
C.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宜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8m设置一道
D. 安全等级为Ⅰ级的支撑脚手架宜在架体水平面的周边、内部纵向和横向每隔不大于6m设置一道
E. 水平斜撑杆.水平交叉拉杆应在相邻立杆间连续设置
第49题
A. 【单选题】梁、柱类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的规定是()。
B. 【单选题】梁板类构件上部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合格点率应达到90%及以上,且不得有超过规范规定数值()倍的尺寸偏差。
C. 【多选题】成型钢筋进场时,应抽取试件作(),检验结果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D. 【判断题】钢筋安装时,受力钢筋的牌号、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第50题
A. 梁、柱类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的规定是()。(单选题)
B. 梁板类构件上部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合格点率应达到90%及以上,且不得有超过规范规定数值()倍的尺寸偏差。(单选题)
C. 成型钢筋进场时,应抽取试件作(),检验结果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多选题)
D. 钢筋安装时,受力钢筋的牌号、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判断题)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