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0.01mm
B. 0.05mm
C. 0.005mm
D. 0.003mm
搜题
第7题
A. 各层结构在路边的高程应严格控制
B. 对路面底层的高程和平整度偏差,应在铺油前予以检查,并找补压实,使平石下预留高度趋于一致
C. 边缘部位摊铺的基准线应以平石面为依据,发现偏离,应及时纠正
D. 对油路面与平石间小的偏差和毛茬,应由专人进行仔细修整,将问题在终碾前消除
E. 路基填料尽量统一并达到标准压实度
第8题
A. 基坑开挖应与锚杆施工分层交替进行,并应缩短无支护暴露时间
B. 锚杆承载力、龄期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土方开挖
C. 面积较大的基坑宜采用盆式开挖方式,盆边留土平台宽度不宜小于8m
D. 土方开挖至坑底后应及时浇筑垫层,暴露长度不宜大于25m
E. 预应力锚杆达到强度后即进行下一层土方开挖,并应对预应力进行监测
第12题
A. 锁钩啮合与电气触点接通同时
B. 动作先后没有要求
C. 电气触点接通后锁钩啮合
D. 锁钩的啮合深度达到7mm以上时电气触点接通
第16题
A. 基层表面必须平整光滑,否则需处理后达到要求
B. 刮腻子厚薄要均匀,且不宜过薄
C. 裱糊类装饰施工前,需在墙面弹好线,以保证裱糊成品顺直
D. 裱糊材料上墙前,需刷胶,涂胶要均匀
E. 裱糊完工后,要除去表面不洁之物,并注意保持温度与湿度适宜
第18题
A. 绝缘电线表面温度达到150℃
B. 电线绝缘层内导体(芯线)受到损伤后有效截面变小
C. 运行中电动机的温度和温升都达到额定值
第19题
A. 绝缘电线表面温度达到150℃
B. 电线绝缘层内导体(芯线)受到损伤后有效截面变小
C. 运行中电动机的温度和温升都达到额定值
第20题
A. 砌体砂浆达到设计强度的50%后
B. 卸落拱架前砌筑,封拱砂浆强度无要求
C. 卸落拱架后砌筑,封拱砂浆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0%
D. 分环砌筑的拱圈,应待最上环封拱砂浆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落架
第21题
A. 混凝土强度达1.2Mpa时可拆除竖向模板
B. 混凝土强度达到10Mpa时,可拆除楼面板及梁底模板
C.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后,可拆除楼面支撑
D.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后,可拆除梁底支撑
E.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100%后,可拆除悬挑结构支撑
第22题
A. 混凝土强度达1.2Mpa时可拆除竖向模板
B. 混凝土强度达到10Mpa时,可拆除楼面板及梁底模板
C.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后,可拆除楼面支撑
D.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后,可拆除梁底支撑
E.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100%后,可拆除悬挑结构支撑
第23题
A. 混凝土强度达1.2Mpa时可拆除竖向模板
B. 混凝土强度达到10Mpa时,可拆除楼面板及梁底模板
C.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后,可拆除楼面支撑
D.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后,可拆除梁底支撑
E.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100%后,可拆除悬挑结构支撑
第24题
A. 混凝土强度达1.2Mpa时可拆除竖向模板
B. 混凝土强度达到10Mpa时,可拆除楼面板及梁底模板
C.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后,可拆除楼面支撑
D.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后,可拆除梁底支撑
E.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100%后,可拆除悬挑结构支撑
第25题
A. 混凝土强度达1.2Mpa时可拆除竖向模板
B. 混凝土强度达到10Mpa时,可拆除楼面板及梁底模板
C.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后,可拆除楼面支撑
D.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后,可拆除梁底支撑
E.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100%后,可拆除悬挑结构支撑
第26题
A. 混凝土强度达1.2Mpa时可拆除竖向模板
B. 混凝土强度达到10Mpa时,可拆除楼面板及梁底模板
C.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后,可拆除楼面支撑
D.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后,可拆除梁底支撑
E.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100%后,可拆除悬挑结构支撑
第27题
A. 基面应坚实平整粗糙,不得有尖硬接茬、空鼓、开裂、起砂和脱皮等缺陷
B. 基层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并符合设计要求,含水率不得大于15%
C. 桥面涂层防水施工采用涂刷发、刮涂法或喷涂法施工
D. 涂刷应现进行大面积涂刷,后做转角处、变形缝部位
E. 切缝过程中,要保护好切缝外侧沥青混凝土边角,防止污染破损
第28题
A. 基面应坚实平整粗糙,不得有尖硬接茬、空鼓、开裂、起砂和脱皮等缺陷
B. 基层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并符合设计要求,含水率不得大于15%
C. 桥面涂层防水施工采用涂刷法、刮涂法或喷涂法施工
D. 涂刷应先进行大面积涂刷,后做转角处、变形缝部位
E. 切缝过程中,要保护好切缝外侧沥青混凝土边角,防止污染破损
第29题
A. 基面应坚实平整粗糙,不得有尖硬接茬、空鼓、开裂、起砂和脱皮等缺陷
B. 基层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并符合设计要求,含水率不得大于15%
C. 桥面涂层防水施工采用涂刷法、刮涂法或喷涂法施工
D. 涂刷应先进行大面积涂刷,后做转角处、变形缝部位
E. 切缝过程中,要保护好切缝外侧沥青混凝土边角,防止污染破损
第30题
A. 对于承重构件布置相同的楼层,只画出一个结构平面布置图,称为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B. 对于现浇楼板,可以在平面布置图上标出板的名称,必须另外绘制板的配筋图
C. 结构布置图中钢筋混凝土楼板的表达方式,有预制楼板的表达方式和现浇楼板的表达方式
D. 现浇板必要时,尚应在平面图中表示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及宽度
E. 采用预制板时注明预制板的跨度方向、板号,数量及板底标高即可
第34题
A. 角度测量中的水平角是指地面上一点到两个目标点方向线垂直投影到()上的夹角。
B. 用视距法测量距离,其K值通常为()。
C. 水准仪的安置地应处于()的位置。
D. 设备的抄平主要通过平尺和水平仪按照施工规范和设备技术文件要求偏差进行,在有斜度的测定面上测量水平度时,可采取角度水平仪进行测量。
第35题
A. 屋顶平面图主要表达平屋顶的水平投影图
B. 坡屋顶需要结合立面图和剖面图表达清楚
C. 屋顶平面图主要表达屋顶排水,反映结构找坡设置要求
D. 屋顶平面图主要表示出屋面排水情况和突出屋面的全部构造位置
第36题
A. 在较大的测定面上测量水平度时,应放上平尺,再用水平仪检测,两者接触应
B. 在高度不同的加工面上测量水平度时,可在高的平面垫放垫铁
C. 对于一些精度要求不高的设备,可以采用光学仪器进行测量
D. 对于一些精度要求高和测点距离远的可采用液体连通器和钢板尺进行测量
第37题
A. 预制墙段应达到设计强度100%后方可运输及吊放。
B. 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排水通畅。垫块宜放置在吊点处,底层垫块面积应满足墙段自重对地基荷载的有效扩散。预制墙段叠放层数不宜超过3层,上下层垫块应放置在同一直线上。
C. 运输叠放层数不宜超过2层。墙段装车后应采用紧绳器与车板固定,钢丝绳与墙段阳角接触处应有护角措施。异形截面墙段运输时应有可靠的支撑措施。
D. 预制墙段应达到设计强度85%后方可运输及吊放。
E. 运输叠放层数不宜超过3层。墙段装车后应采用紧绳器与车板固定,钢丝绳与墙段阳角接触处应有护角措施。
第38题
A. 预制墙段应达到设计强度100%后方可运输及吊放。
B. 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排水通畅。垫块宜放置在吊点处,底层垫块面积应满足墙段自重对地基荷载的有效扩散。预制墙段叠放层数不宜超过3层,上下层垫块应放置在同一直线上。
C. 运输叠放层数不宜超过2层。墙段装车后应采用紧绳器与车板固定,钢丝绳与墙段阳角接触处应有护角措施。异形截面墙段运输时应有可靠的支撑措施。
D. 预制墙段应达到设计强度85%后方可运输及吊放。
E. 运输叠放层数不宜超过3层。墙段装车后应采用紧绳器与车板固定,钢丝绳与墙段阳角接触处应有护角措施。
第39题
A. 预制墙段应达到设计强度100%后方可运输及吊放。
B. 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排水通畅。垫块宜放置在吊点处,底层垫块面积应满足墙段自重对地基荷载的有效扩散。预制墙段叠放层数不宜超过3层,上下层垫块应放置在同一直线上。
C. 运输叠放层数不宜超过2层。墙段装车后应采用紧绳器与车板固定,钢丝绳与墙段阳角接触处应有护角措施。异形截面墙段运输时应有可靠的支撑措施。
D. 预制墙段应达到设计强度85%后方可运输及吊放。
E. 运输叠放层数不宜超过3层。墙段装车后应采用紧绳器与车板固定,钢丝绳与墙段阳角接触处应有护角措施。
第40题
A. 作业后,应将铲运机停放在平坦地面,并应将铲斗停放在距地面200mm处
B. 在下陡坡铲土时,铲斗装满后,在铲斗后轮未达到缓坡地段前,不得将铲斗提离地面
C. 在不平地段行驶时,应放低铲斗,不得将铲斗提升到高位
D. 拖拉陷车时,应有专人指挥,前后操作人员应配合协调
第41题
A. 作业后,应将铲运机停放在平坦地面,并应将铲斗停放在距地面200mm处
B. 在下陡坡铲土时,铲斗装满后,在铲斗后轮未达到缓坡地段前,不得将铲斗提离地面
C. 在不平地段行驶时,应放低铲斗,不得将铲斗提升到高位
D. 拖拉陷车时,应有专人指挥,前后操作人员应配合协调
第42题
A. 作业后,应将铲运机停放在平坦地面,并应将铲斗停放在距地面200mm处
B. 在下陡坡铲土时,铲斗装满后,在铲斗后轮未达到缓坡地段前,不得将铲斗提离地面
C. 在不平地段行驶时,应放低铲斗,不得将铲斗提升到高位
D. 拖拉陷车时,应有专人指挥,前后操作人员应配合协调
第43题
A. 作业后,应将铲运机停放在平坦地面,并应将铲斗停放在距地面200mm处
B. 在下陡坡铲土时,铲斗装满后,在铲斗后轮未达到缓坡地段前,不得将铲斗提离地面
C. 在不平地段行驶时,应放低铲斗,不得将铲斗提升到高位
D. 拖拉陷车时,应有专人指挥,前后操作人员应配合协调
第44题
A. 作业后,应将铲运机停放在平坦地面,并应将铲斗停放在距地面200mm处
B. 在下陡坡铲土时,铲斗装满后,在铲斗后轮未达到缓坡地段前,不得将铲斗提离地面
C. 在不平地段行驶时,应放低铲斗,不得将铲斗提升到高位
D. 拖拉陷车时,应有专人指挥,前后操作人员应配合协调
第45题
A. 作业后,应将铲运机停放在平坦地面,并应将铲斗停放在距地面200mm处
B. 在下陡坡铲土时,铲斗装满后,在铲斗后轮未达到缓坡地段前,不得将铲斗提离地面
C. 在不平地段行驶时,应放低铲斗,不得将铲斗提升到高位
D. 拖拉陷车时,应有专人指挥,前后操作人员应配合协调
第47题
A. 操作平台的面积不应超过10㎡,高度不应超过5m
B. 平台轮子与平台连接应牢固、可靠,立柱底端距地面高度不得大于100mm
C. 操作平台应按规范要求进行组装,铺板应严密
D. 操作平台四周应按规范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并设置登高扶梯
E. 操作平台的材质应符合规范要求
第48题
A. 操作平台的面积不应超过10㎡,高度不应超过5m
B. 平台轮子与平台连接应牢固、可靠,立柱底端距地面高度不得大于100mm
C. 操作平台应按规范要求进行组装,铺板应严密
D. 操作平台四周应按规范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并设置登高扶梯
E. 操作平台的材质应符合规范要求
第49题
A. 操作平台的面积不应超过10㎡,高度不应超过5m
B. 平台轮子与平台连接应牢固、可靠,立柱底端距地面高度不得大于100mm
C. 操作平台应按规范要求进行组装,铺板应严密
D. 操作平台四周应按规范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并设置登高扶梯
E. 操作平台的材质应符合规范要求
第50题
A. 操作平台的面积不应超过10㎡,高度不应超过5m
B. 平台轮子与平台连接应牢固、可靠,立柱底端距地面高度不得大于100mm
C. 操作平台应按规范要求进行组装,铺板应严密
D. 操作平台四周应按规范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并设置登高扶梯
E. 操作平台的材质应符合规范要求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