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正确
B. 错误
搜题
第4题
A. 灭火剂输送管道的外表面宜涂红色油漆
B. 在吊顶内、活动地板下等隐蔽场所内的管道,可涂红色油漆色环
C. 色环宽度不应小于500mm
D. 每个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色环宽度应一致,间距应均匀
第5题
A. 灭火剂输送管道的外表面宜涂红色油漆
B. 在吊顶内、活动地板下等隐蔽场所内的管道,可涂红色油漆色环
C. 色环宽度不应小于500mm
D. 每个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色环宽度应一致,间距应均匀
第8题
A. 高等级的状态信息优先显示
B. 低等级状态信息和高等级状态信息循环显示
C. 当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处于某一高等级状态显示时,应能通过手动操作查询其他低等级状态信息
D. 各状态信息不应交替显示
第9题
A. 高等级的状态信息优先显示
B. 低等级状态信息和高等级状态信息循环显示
C. 当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处于某一高等级状态显示时,应能通过手动操作查询其他低等级状态信息
D. 各状态信息不应交替显示
第13题
A. 三角测量的网(锁),各等级的首级控制网,宜布设为等边三角形的网(锁),其三角角形的内角不应小于30°
B. 导线测量法的网,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C. 当导线网用作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状,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不宜相距过近
D. 使用三边测量法时,各等级三边网的起始边至最远边之间的三角形个数不宜多于
第14题
A. 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呈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连墙杆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B.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6.0m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距碗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第15题
A. 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呈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连墙杆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B.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6.0m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距碗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第16题
A. 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呈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连墙杆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B.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6.0m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距碗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第17题
A. 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呈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连墙杆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B.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6.0m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距碗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第18题
A. 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呈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连墙杆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B.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6.0m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距碗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第19题
A. 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呈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连墙杆应采用可承受拉、压荷载的刚性结构,连接应牢固可靠
B.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6.0m
C. 每层连墙件应在同一平面,其位置应由建筑结构和风荷载计算确定,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4.5m
D. 连墙件应设置在有横向横杆的碗口节点处。当采用钢管扣件做连墙件时,连墙件应与立杆连接,连接点距碗口节点距离不应大于150mm
第23题
A. 供应消防用水的室外给水管网应布置成环状网,以保证消防用水的安全。一般居住区或企事业单位内,消防用水不超过15L/S时,为节约投资可以布置成枝状。
B. 为确保环状给水管网的水源,要求向环状给水管输水的输水管道不应少于两条,其中一条发生故障时,其余的应可以投入使用
C. 为了保证消防用水,避免因个别管段损坏导致供水中断,环状管路上应设置分隔阀门,每个独立段上的消火栓的数量不宜超过5个。
D. 设置室外消火栓的消防给水管道最小直径不应小于65mm。
第24题
A. 高度不小于0.5米
B. 应当配有二只防震圈
C. 瓶底不能自行直立的,应当装配底座
D. 应当配有固定式瓶帽
第32题
A. 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d.d为箍筋直径
B. 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长度不应大于5d.d为箍筋直径
C. 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D.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并不应该大于400mm.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
第33题
A. 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d.d为箍筋直径
B. 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长度不应大于5d.d为箍筋直径
C. 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D.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并不应该大于400mm.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
第34题
A. 固定式瓶帽上帽口与瓶阀专用扳手不同心时,应当找出原因,进行更换
B. 瓶帽破损、松动时应当更换或调配
C. 缺少瓶帽时应当交由检验机构补齐
D. 固定式瓶帽侧口与瓶阀出气口不对正时,应当予以调整
第35题
A. 焊缝应当对称,高度、宽度一致。
B. 焊缝中缝最低点不得低于管材表面,即K值大于零。
C. 焊缝表面无切口或缺口状缺陷。
D. 焊缝宽度应大于壁厚规格
第38题
A. 站用瓶可选用钢制气瓶或具有防火功能的树脂纤维缠绕气瓶
B. 单瓶水容积应当大于或等于60L
C. 最大允许充装压力应当为30.0MPa
D. 最大允许充装压力应当为25.0MPa
第39题
A. 大型工具,应当一头见齐
B. 砂应堆成方,石子应当按不同粒径规格分别堆放成方
C. 混凝土构件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按规格、型号堆放
D. 各种模板应当按规格分类堆放整齐,地面应平整坚实,叠放高度一般不宜超高2.6m,大模板存放应放在经专门设计的存架上
第40题
A. 大型工具,应当一头见齐
B. 砂应堆成方,石子应当按不同粒径规格分别堆放成方
C. 混凝土构件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按规格、型号堆放
D. 各种模板应当按规格分类堆放整齐,地面应平整坚实,叠放高度一般不宜超高2.6m,大模板存放应放在经专门设计的存架上
第41题
A. 大型工具,应当一头见齐
B. 砂应堆成方,石子应当按不同粒径规格分别堆放成方
C. 混凝土构件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按规格、型号堆放
D. 各种模板应当按规格分类堆放整齐,地面应平整坚实,叠放高度一般不宜超高2.6m,大模板存放应放在经专门设计的存架上
第42题
A. 每月检查储气瓶压力表,指针应处于绿色区域内且不得小于设计储存压力的90%
B. 每月检查瓶组支架、框架,应无松动,连接管应无变形、裂纹及老化现象
C. 每月检查瓶组周围环境,不应存在影响操作的杂物
D. 每月检查瓶组有无碰撞变形及其他机械性损伤,表面应无锈蚀,保护涂层应完好,铭牌和保护对象标识牌应清晰,安全标识应完整
第43题
A. 每月检查储气瓶压力表,指针应处于绿色区域内且不得小于设计储存压力的90%
B. 每月检查瓶组支架、框架,应无松动,连接管应无变形、裂纹及老化现象
C. 每月检查瓶组周围环境,不应存在影响操作的杂物
D. 每月检查瓶组有无碰撞变形及其他机械性损伤,表面应无锈蚀,保护涂层应完好,铭牌和保护对象标识牌应清晰,安全标识应完整
第44题
A. 每月检查储气瓶压力表,指针应处于绿色区域内且不得小于设计储存压力的95%
B. 每月检查瓶组支架、框架,应无松动,连接管应无变形、裂纹及老化现象
C. 每月检查瓶组周围环境,不应存在影响操作的杂物
D. 每月检查瓶组有无碰撞变形及其他机械性损伤,表面应无锈蚀,保护涂层应完好,铭牌和保护对象标识牌应清晰,安全标识应完整
第45题
A. 气候条件、地理条件、技术难度、作业环境等造成的施工状态
B. 资源流动性大,新材料、新工艺等造成的状态
C. 涉及单位多、专业多、界面多、材料多、工种多等造成的状态
D. 工期长,诸多环节、工序环环相扣等造成的状态
第49题
A. 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B. 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C.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不良环境造成的
D. 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第50题
A. 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B. 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C.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不良环境造成的
D. 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