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
B. 错
搜题
第1题
A. 对
B. 错
第2题
A. 对
B. 错
第3题
A. 对
B. 错
第7题
A. 隧道施工通风应纳入工序管理,由专人负责
B. 隧道施工通风应能提供洞内各项作业所需要的最小风量,风速不得大于6m/s
C. 长及特长的隧道应配备备用通风机和备用电源
D. 通风机应装有保险装置,发生故障时应自动停机
E. 通风管沿线应每150~200m设立警示标志或色灯
第8题
A. 隧道施工通风应纳入工序管理,由专人负责
B. 隧道施工通风应能提供洞内各项作业所需要的最小风量,风速不得大于6m/s
C. 长及特长的隧道应配备备用通风机和备用电源
D. 通风机应装有保险装置,发生故障时应自动停机
E. 通风管沿线应每150~200m设立警示标志或色灯
第9题
A. 隧道施工通风应纳入工序管理,由专人负责
B. 隧道施工通风应能提供洞内各项作业所需要的最小风量,风速不得大于6m/s
C. 长及特长的隧道应配备备用通风机和备用电源
D. 通风机应装有保险装置,发生故障时应自动停机
E. 通风管沿线应每150~200m设立警示标志或色灯
第10题
A. 隧道施工应采用机械通风。
B. 隧道内通风应满足各施工作业面需要的最大风量,风量按每人每分钟新鲜空气3m³计算。
C. 隧道洞内有害气体检测仅需要检测一氧化碳含量。
D. 隧道内氧气含量按体积比不应小于20%。
第11题
A. 隧道施工应采用机械通风。
B. 隧道内通风应满足各施工作业面需要的最大风量,风量按每人每分钟新鲜空气3m³计算。
C. 隧道洞内有害气体检测仅需要检测一氧化碳含量。
D. 隧道内氧气含量按体积比不应小于20%。
第12题
A. 隧道施工应采用机械通风。
B. 隧道内通风应满足各施工作业面需要的最大风量,风量按每人每分钟新鲜空气3m³计算。
C. 隧道洞内有害气体检测仅需要检测一氧化碳含量。
D. 隧道内氧气含量按体积比不应小于20%。
第13题
A. 隧道施工应采用机械通风。
B. 隧道内通风应满足各施工作业面需要的最大风量,风量按每人每分钟新鲜空气3m³计算。
C. 隧道洞内有害气体检测仅需要检测一氧化碳含量。
D. 隧道内氧气含量按体积比不应小于20%。
第14题
A. 隧道施工应采用机械通风。
B. 隧道内通风应满足各施工作业面需要的最大风量,风量按每人每分钟新鲜空气3m³计算。
C. 隧道洞内有害气体检测仅需要检测一氧化碳含量。
D. 隧道内氧气含量按体积比不应小于20%。
第15题
A. 隧道施工应采用机械通风。
B. 隧道内通风应满足各施工作业面需要的最大风量,风量按每人每分钟新鲜空气3m³计算。
C. 隧道洞内有害气体检测仅需要检测一氧化碳含量。
D. 隧道内氧气含量按体积比不应小于20%。
第16题
A. 反向风门距工作面回风巷不得小于10m
B. 反向风门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4m
C. 反向风门与工作面最近距离一般不得小于70m
D. 反向风门与工作面最近距离小于70m时,应设置至少3道反向风门
E. 墙壁厚度不得小于0.5m
第17题
A. 机械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
B. 人员密集场所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5m/s
C. 人员密集场所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
D. 自然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5m/s
第19题
A. 回采工作面的最高风速为6m/s
B. 岩巷掘进中的最高风速为4m/s
C. 回采工作面的最低风速为0.25m/s
D. 主要进、回风巷中的最高风速为8m/s
第20题
A. 回采工作面的最高风速为6m/s
B. 岩巷掘进中的最高风速为4m/s
C. 回采工作面的最低风速为0.25m/s
D. 主要进、回风巷中的最高风速为8m/s
第21题
A. 回采工作面的最高风速为6m/s
B. 岩巷掘进中的最高风速为4m/s
C. 回采工作面的最低风速为0.25m/s
D. 主要进、回风巷中的最高风速为8m/s
第22题
A. 岩巷掘进中的最高风速为4m/s
B. 回采工作面的最高风速为6m/s
C. 回采工作面的最低风速为0.25m/s
D. 主要进、回风巷中的最高风速为8m/s
第23题
A. 回采工作面的最高风速为6m/s
B. 岩巷掘进中的最高风速为4m/s
C. 回采工作面的最低风速为0.25m/s
D. 主要进、回风巷中的最高风速为8m/s
第24题
A. 回采工作面的最高风速为6m/s
B. 岩巷掘进中的最高风速为4m/s
C. 回采工作面的最低风速为0.25m/s
D. 主要进、回风巷中的最高风速为8m/s
第25题
A. 回采工作面的最高风速为6m/s
B. 岩巷掘进中的最高风速为4m/s
C. 回采工作面的最低风速为0.25m/s
D. 主要进、回风巷中的最高风速为8m/s
第26题
A. 回采工作面的最高风速为6m/s
B. 岩巷掘进中的最高风速为4m/s
C. 回采工作面的最低风速为0.25m/s
D. 主要进、回风巷中的最高风速为8m/s
第27题
A. 回采工作面的最高风速为6m/s
B. 岩巷掘进中的最高风速为4m/s
C. 回采工作面的最低风速为0.25m/s
D. 主要进、回风巷中的最高风速为8m/s
第29题
A. 作业坡度应不大于6°
B. 高空作业机械作业时风速不应超过9.0m/s
C. 高空作业机械作业时风速不应超过12.5m/s
D. 夜间施工现场应设置临时照明,工作照度不小于150lx
第30题
A. 作业坡度应不大于6°
B. 高空作业机械作业时风速不应超过9.0m/s
C. 高空作业机械作业时风速不应超过12.5m/s
D. 夜间施工现场应设置临时照明,工作照度不小于150lx
第31题
A. 作业坡度应不大于6°
B. 高空作业机械作业时风速不应超过9.0m/s
C. 高空作业机械作业时风速不应超过12.5m/s
D. 夜间施工现场应设置临时照明,工作照度不小于150lx
第32题
A. 阵风风力3级(风速为3.4~5.4m/s)以上
B. 阵风风力5级(风速8.0m/s)以上
C. 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25℃的作业环境
D. 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环境
E. 作业场所光线不足,能见度差
第33题
A. 多台拖式铲运机联合作业时,各机之间前后距离不得小于20m(铲土时不得小于10m),左右距离不得小于2m
B. 多台自行式铲运机联合作业时,前后距离不得小于10m(铲土时不得小于5m),左右距离不得小于2m
C. 两机交会或超越平行时应减速,两机间距不得小于0.5m
D. 铲运机上下坡道时,应低速行驶,坡宽应大于机身0.5m以上
第34题
A. 多台拖式铲运机联合作业时,各机之间前后距离不得小于20m(铲土时不得小于10m),左右距离不得小于2m
B. 多台自行式铲运机联合作业时,前后距离不得小于10m(铲土时不得小于5m),左右距离不得小于2m
C. 两机交会或超越平行时应减速,两机间距不得小于0.5m
D. 铲运机上下坡道时,应低速行驶,坡宽应大于机身0.5m以上
第35题
A. 人工挖孔桩工人进入基坑内,可使用人工卷扬绳索进入
B. 桩孔内应有低压照明、通风设施并具备通信条件,通风时风量不宜少于25
C. /s
D. 作业人员进入桩孔内作业连续工作不得超过4小时
E. 人工挖孔桩洞口及周边必须按标准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设立警示标志
F. 每个现场按作业面积每1000m2(地面积)配备一副防毒面罩
第36题
A. 人工挖孔桩工人进入基坑内,可使用人工卷扬绳索进入
B. 桩孔内应有低压照明、通风设施并具备通信条件,通风时风量不宜少于25
C. /s
D. 作业人员进入桩孔内作业连续工作不得超过4小时
E. 人工挖孔桩洞口及周边必须按标准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设立警示标志
F. 每个现场按作业面积每1000m2(地面积)配备一副防毒面罩
第37题
A. 人工挖孔桩工人进入基坑内,可使用人工卷扬绳索进入
B. 桩孔内应有低压照明、通风设施并具备通信条件,通风时风量不宜少于25
C. /s
D. 作业人员进入桩孔内作业连续工作不得超过4小时
E. 人工挖孔桩洞口及周边必须按标准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设立警示标志
F. 每个现场按作业面积每1000m2(地面积)配备一副防毒面罩
第38题
A. 人工挖孔桩工人进入基坑内,可使用人工卷扬绳索进入
B. 桩孔内应有低压照明、通风设施并具备通信条件,通风时风量不宜少于25
C. /s
D. 作业人员进入桩孔内作业连续工作不得超过4小时
E. 人工挖孔桩洞口及周边必须按标准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设立警示标志
F. 每个现场按作业面积每1000m2(地面积)配备一副防毒面罩
第39题
A. 人工挖孔桩工人进入基坑内,可使用人工卷扬绳索进入
B. 桩孔内应有低压照明、通风设施并具备通信条件,通风时风量不宜少于25
C. /s
D. 作业人员进入桩孔内作业连续工作不得超过4小时
E. 人工挖孔桩洞口及周边必须按标准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设立警示标志
F. 每个现场按作业面积每1000m2(地面积)配备一副防毒面罩
第40题
A. 人工挖孔桩工人进入基坑内,可使用人工卷扬绳索进入
B. 桩孔内应有低压照明、通风设施并具备通信条件,通风时风量不宜少于25
C. /s
D. 作业人员进入桩孔内作业连续工作不得超过4小时
E. 人工挖孔桩洞口及周边必须按标准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设立警示标志
F. 每个现场按作业面积每1000m2(地面积)配备一副防毒面罩
第41题
A. 风速等于或大于2m/s
B. 风速等于或大于4m/s
C. 风速等于或大于6m/s
D. 风速等于或大于8m/s
第42题
A. 室内温度的检测:居住户每户抽测卧室或起居室1间,其他建筑按房间总数抽测10%,冬期不得低于设计计算温度2℃,且不应高于1℃,夏季不得高于设计计算温度2℃,且不应低于1℃
B. 各风口的风量检测:按风管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与设计允许偏差不大于15%
C. 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检测:按风管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小于1个系统,与设计允许偏差不大于20%
D. 空调机组的水流量检测:按风管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小于1个系统,与设计允许偏差不大于20%
E. 空调系统的冷热水、冷却水总流量检测:应全系统检测,其检测结果应与设计允许偏差不大于20%
第43题
A. 各风口的风量检测:按风管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与设计允许偏差不大于15%
B. 空调机组的水流量检测:按风管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小于1个系统,与设计允许偏差不大于20%
C. 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检测:按风管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小于1个系统,与设计允许偏差不大于20%
D. 空调系统的冷热水、冷却水总流量检测:应全系统检测,其检测结果应与设计允许偏差不大于20%
E. 室内温度的检测:居住户每户抽测卧室或起居室1间,其他建筑按房间总数抽测10%,冬期不得低于设计计算温度2℃,且不应高于1℃,夏季不得高于设计计算温度2℃,且不应低于1℃
第44题
A. 不得小于0.3m
B. 不得小于0.5m
C. 不得小于1.0m
D. 不得小于1.2m
第45题
A. 不得小于0.3m
B. 不得小于0.5m
C. 不得小于1.0m
D. 不得小于1.2m
第46题
A. 不得小于0.3m
B. 不得小于0.5m
C. 不得小于1.0m
D. 不得小于1.2m
第47题
A. 不得小于0.3m
B. 不得小于0.5m
C. 不得小于1.0m
D. 不得小于1.2m
第48题
A. 不得小于0.3m
B. 不得小于0.5m
C. 不得小于1.0m
D. 不得小于1.2m
第49题
A. 不得小于0.3m
B. 不得小于0.5m
C. 不得小于1.0m
D. 不得小于1.2m
第50题
A. 相对湿度小于75%
B. 环境温度为-20℃~+40℃
C. 现场风速不应大于13m/s
D. 电源电压值偏差不大于±5%
E. 荷载的质量允许偏差不大于±1%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