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正确
B. 错误
搜题
第5题
A. 本工程引测轴线宜采用()。
B. 轴线控制桩一般设在轴线延长线上距开挖边线()m以外的地方。
C. 关于龙门板法,正确的有()。
D. 建筑物的放线是根据已定位的外墙轴线交点桩,详细测设其各轴线交点的位置,并引测至适宜位置做好标记。然后据此用白灰撒出基坑(槽)开挖边界线。
第6题
A. 本工程引测轴线宜采用()。
B. 轴线控制桩一般设在轴线延长线上距开挖边线()m以外的地方。
C. 关于龙门板法,正确的有()。
D. 建筑物的放线是根据已定位的外墙轴线交点桩,详细测设其各轴线交点的位置,并引测至适宜位置做好标记。然后据此用白灰撒出基坑(槽)开挖边界线。
第7题
A. 【单选题】本工程引测轴线宜采用()。
B. 【单选题】轴线控制桩一般设在轴线延长线上距开挖边线()m以外的地方。
C. 【多选题】关于龙门板法,正确的有()。
D. 【判断题】建筑物的放线是根据已定位的外墙轴线交点桩,详细测设其各轴线交点的位置,并引测至适宜位置做好标记。然后据此用白灰撒出基坑(槽)开挖边界线。
第8题
A. 本工程引测轴线宜采用()。
B. 轴线控制桩一般设在轴线延长线上距开挖边线()m以外的地方。
C. 关于龙门板法,正确的有()。
D. 建筑物的放线是根据已定位的外墙轴线交点桩,详细测设其各轴线交点的位置,并引测至适宜位置做好标记。然后据此用白灰撒出基坑(槽)开挖边界线。
第9题
A. 本工程引测轴线宜采用()。(单选题)
B. 轴线控制桩一般设在轴线延长线上距开挖边线()m以外的地方。(单选题)
C. 关于龙门板法,正确的有()。(多选题)
D. 建筑物的放线是根据已定位的外墙轴线交点桩,详细测设其各轴线交点的位置,并引测至适宜位置做好标记。然后据此用白灰撒出基坑(槽)开挖边界线。(判断题)
第10题
A.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
B. 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交接处的两侧
C. 建筑物的四角
D. 筏片基础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E. 建筑物沿外墙每2~5m处
第11题
A.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
B. 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交接处的两侧
C. 建筑物的四角
D. 筏片基础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E. 建筑物沿外墙每2~5m处
第13题
A.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
B. 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交接处的两侧
C. 建筑物的四角
D. 筏片基础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E. 建筑物沿外墙每2~5m处
第14题
A.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
B. 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交接处的两侧
C. 建筑物的四角
D. 筏片基础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E. 建筑物沿外墙每2~5m处
第15题
A. 纸面石膏板安装时,从门口处开始,无门洞口的墙体由墙的一端开始,石膏板一般用自攻螺钉固定,板边钉距为200mm,板中间距为()。
B. 轻钢龙骨隔墙施工,按分档位置安装竖龙骨,竖龙骨上下两端插入沿顶龙骨及沿地龙骨,调整垂直及定位准确后,用抽心铆钉固定;靠墙、柱边龙骨用射钉或木螺丝与墙、柱固定,钉距为()。
C. 附墙龙骨、压条等是轻钢龙骨隔墙的主件。
D. 根据设计要求,隔墙高度大于5m时应加横向卡档龙骨,采向抽心铆钉或螺栓固定。
第16题
A. 每隔2~3根柱基上
B. 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交接处的两侧
C. 建筑物的四角
D. 大转角处
E. 建筑物沿外墙每2~5m处
第18题
A. 每隔2~3根柱基上
B. 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交接处的两侧
C. 建筑物的四角
D. 大转角处
E. 建筑物沿外墙每2~5m处
第19题
A. 在轻质隔墙与上下及两边基体的相接处应按龙骨宽度弹线,弹线位置应准确
B. 胶合板、木质纤维板变色可以继续使用
C. 粘贴的踢脚线不得有大面积空鼓
D. 沿墙弹线位置固定沿顶沿地龙骨,各自交接后的龙骨应保持平直。固定边框龙骨时龙骨的边线应与弹线重合,龙骨的端部固定点间距应不大于1m,固定应牢
E. 选用支撑卡系列龙骨时,应先将支撑卡安装在竖向龙骨的开口上,卡距为400-600mm,距龙骨两端的距离为20-25mm
第21题
A. 先砌中间后砌两边
B. 先砌筑转角和交接处
C. 先砌四个大角和墙头
D. 再由两端向中间棚筑
E. 先砌筑平直段,后砌筑转交和交接处
第22题
A. 先砌中间后砌两边
B. 先砌筑转角和交接处
C. 先砌四个大角和墙头
D. 再由两端向中间棚筑
E. 先砌筑平直段,后砌筑转交和交接处
第23题
A. 先砌中间后砌两边
B. 先砌筑转角和交接处
C. 先砌四个大角和墙头
D. 再由两端向中间砌筑
E. 先砌筑平直段,后砌筑转交和交接处
第24题
A. 安置两台经纬仪,在两条互相垂直的柱列轴线控制桩上,延轴线方向交汇处各柱基的位置(即各列轴线的焦点),此项工作称为柱基定位
B. 在柱基的四轴线上,打入四个定位小木桩a、b、c、d其桩位应在基础开挖边线以外,比基础深度大1.5倍的地方,作为修坑和立模的依据
C. 按照基础详图所注尺寸和基坑放坡宽度,用特制角尺,放出基坑开挖边界线,并洒出白灰线以便开挖,此项工作称为基础放线
D. 在进行柱基测设时,应注意柱列轴线不一定都是柱基的中心线,而一般立模、吊装等习惯用中心线,此时,应将柱列轴线平移,定出柱基中心线
E. 用墨线弹出墙中线和墙边线
第25题
A. 板边钉距300mm,板中间距为200m艹螺钉距石膏板边缘距离不得小于20mm,也不得大于35mm
B. 板边钉距300mm,板中间距为200mm,螺钉距石膏板边缘距离不得小于10mm,也不得大于16mm
C. 板边钉距200mm,板中间距为300mm螺钉距石膏板边缘距离不得小于20mm,也不得大于35mm
D. 板边钉距200mm,板中间距为300mm,螺钉距石膏板边缘距离不得小于10mm,也不得大于16mm
第26题
A. 板边钉距300mm,板中间距为200mm,螺钉距石膏板边缘距离不得小于20mm,也不得大于35mm
B. 板边钉距300mm,板中间距为200mm,螺钉距石膏板边缘距离不得小于10mm,也不得大于16mm
C. 板边钉距200mm,板中间距为300m,螺钉距石膏板边缘距离不得小于20mm,也不得大于35mm
D. 板边钉距200mm,板中间距为300mm,螺钉距石膏板边缘距离不得小于10mm,也不得大于16mm
第27题
A. 转角处
B. 底层
C. 连墙件设置层
D. 开口型端部
E. 中间间隔不超过15m的外侧立面上
第29题
A. 凡是受扭折的主龙骨、次龙骨一律不宜采用
B. 挂铅线的钉位,应按龙骨的走向每间距1.2m射二枚钢钉
C. 一定要拉通线,逐条调整龙骨的高低位置和线条平直
D. 四周墙面的水平线应测量正确,中间接平线起拱度1/200~1/300
第31题
A. 在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
B. 在脚手架的两端宜设置连墙件
C.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4m(两步)
D.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6m(三步)
E. 连墙件的设置与封圈型架相同
第32题
A. 在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
B. 在脚手架的两端宜设置连墙件
C.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4m(两步)
D.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6m(三步)
E. 连墙件的设置与封圈型架相同
第33题
A. 在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
B. 在脚手架的两端宜设置连墙件
C.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4m(两步)
D.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6m(三步)
E. 连墙件的设置与封圈型架相同
第34题
A. 在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
B. 在脚手架的两端宜设置连墙件
C.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4m(两步)
D.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6m(三步)
E. 连墙件的设置与封圈型架相同
第35题
A. 在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
B. 在脚手架的两端宜设置连墙件
C.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4m(两步)
D.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6m(三步)
E. 连墙件的设置与封圈型架相同
第36题
A. 在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
B. 在脚手架的两端宜设置连墙件
C.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4m(两步)
D.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6m(三步)
E. 连墙件的设置与封圈型架相同
第37题
A. 分层开挖厚度应与土钉竖向间距协调同步,逐层开挖并施工土钉,严禁超挖
B. 上一层土钉墙施工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或间隔不小于36h后开挖下一层土方
C. 施工期间坡顶应按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
D. 严禁土方开挖设备碰撞上部已施工土钉,严禁振动源振动土钉侧壁
E. 在易产生局部失稳的土层中,土钉上下排距较大时,宜将开挖分为二层并应控制开挖分层厚度,及时喷射混凝土底层
第38题
A. 分层开挖厚度应与土钉竖向间距协调同步,逐层开挖并施工土钉,严禁超挖
B. 上一层土钉墙施工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或间隔不小于36h后开挖下一层土方
C. 施工期间坡顶应按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
D. 严禁土方开挖设备碰撞上部已施工土钉,严禁振动源振动土钉侧壁
E. 在易产生局部失稳的土层中,土钉上下排距较大时,宜将开挖分为二层并应控制开挖分层厚度,及时喷射混凝土底层
第39题
A. 分层开挖厚度应与土钉竖向间距协调同步,逐层开挖并施工土钉,严禁超挖
B. 上一层土钉墙施工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或间隔不小于36h后开挖下一层土方
C. 施工期间坡顶应按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
D. 严禁土方开挖设备碰撞上部已施工土钉,严禁振动源振动土钉侧壁
E. 在易产生局部失稳的土层中,土钉上下排距较大时,宜将开挖分为二层并应控制开挖分层厚度,及时喷射混凝土底层
第40题
A. 在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
B. 在脚手架的两端宜设置连墙件
C.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4m
D.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6m(三步)
E. 连墙件的设置与封圈型架相同
第41题
A. 在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
B. 在脚手架的两端宜设置连墙件
C.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4m
D.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6m(三步)
E. 连墙件的设置与封圈型架相同
第42题
A. 在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
B. 在脚手架的两端宜设置连墙件
C.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4m
D.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6m(三步)
E. 连墙件的设置与封圈型架相同
第43题
A. 在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
B. 在脚手架的两端宜设置连墙件
C.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4m
D.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6m(三步)
E. 连墙件的设置与封圈型架相同
第44题
A. 在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
B. 在脚手架的两端宜设置连墙件
C.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4m
D.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6m(三步)
E. 连墙件的设置与封圈型架相同
第45题
A. 在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
B. 在脚手架的两端宜设置连墙件
C.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4m
D. 连墙件间距竖向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并不应大于6m(三步)
E. 连墙件的设置与封圈型架相同
第46题
A. 分层开挖厚度应与土钉竖向间距协调同步,逐层开挖并施工土钉,严禁超挖。
B. 开挖后应及时封闭临空面,完成土钉墙支护;在易产生局部失稳的土层中,土钉上下排距较大时,宜将开挖分为二层并应控制开挖分层厚度,及时喷射混凝土底层。
C. 施工期间坡顶应按超载值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
D. 上一层土钉墙施工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或间隔不小于12h后开挖下一层土方。
第47题
A. 分层开挖厚度应与土钉竖向间距协调同步,逐层开挖并施工土钉,严禁超挖。
B. 开挖后应及时封闭临空面,完成土钉墙支护;在易产生局部失稳的土层中,土钉上下排距较大时,宜将开挖分为二层并应控制开挖分层厚度,及时喷射混凝土底层。
C. 施工期间坡顶应按超载值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
D. 上一层土钉墙施工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或间隔不小于12h后开挖下一层土方。
第48题
A. 分层开挖厚度应与土钉竖向间距协调同步,逐层开挖并施工土钉,严禁超挖。
B. 开挖后应及时封闭临空面,完成土钉墙支护;在易产生局部失稳的土层中,土钉上下排距较大时,宜将开挖分为二层并应控制开挖分层厚度,及时喷射混凝土底层。
C. 施工期间坡顶应按超载值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
D. 上一层土钉墙施工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或间隔不小于12h后开挖下一层土方。
第49题
A. 分层开挖厚度应与土钉竖向间距协调同步,逐层开挖并施工土钉,严禁超挖。
B. 开挖后应及时封闭临空面,完成土钉墙支护;在易产生局部失稳的土层中,土钉上下排距较大时,宜将开挖分为二层并应控制开挖分层厚度,及时喷射混凝土底层。
C. 施工期间坡顶应按超载值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
D. 上一层土钉墙施工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或间隔不小于12h后开挖下一层土方。
第50题
A. 分层开挖厚度应与土钉竖向间距协调同步,逐层开挖并施工土钉,严禁超挖。
B. 开挖后应及时封闭临空面,完成土钉墙支护;在易产生局部失稳的土层中,土钉上下排距较大时,宜将开挖分为二层并应控制开挖分层厚度,及时喷射混凝土底层。
C. 施工期间坡顶应按超载值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
D. 上一层土钉墙施工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或间隔不小于12h后开挖下一层土方。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