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基子分部
B. 基础子分部
C. 基坑支护子分部
D. 土方子分部
E. 边坡子分部
搜题
第1题
A. 地基子分部
B. 基础子分部
C. 基坑支护子分部
D. 土方子分部
E. 边坡子分部
第2题
A. 灰土地基
B. 素混凝土
C. 锚杆分项
D. 土方开挖
E. 场地平整
第3题
A. 地基子分部
B. 混凝士结构子分部
C. 边坡子分部
D. 基坑支护子分部
第4题
A. 地基子分部
B. 混凝土结构子分部
C. 边坡子分部
D. 基坑支护子分部
第5题
A. 地基子分部
B. 混凝土结构子分部
C. 边坡子分部
D. 基坑支护子分部
第6题
A. 地基子分部
B. 混凝土结构子分部
C. 边坡子分部
D. 基坑支护子分部
第7题
A. 施工单位编制归档文件计划时,混凝土垫层应划分在()子分部分项。
B. 施工单位编制归档文件计划时,锚杆应划分在()子分部。
C. 施工单位编制归档文件计划时,该项目的土方子分部应含有()分项。
D. 施工单位编制归档文件计划时,该项目的土方开挖分项应有一个检验批。
第8题
A. 施工单位编制归档文件计划时,锚杆应划分在()子分部。
B. 施工单位编制归档文件计划时,混凝土垫层应划分在()子分部分项。
C. 施工单位编制归档文件计划时,该项目的土方子分部应含有()分项。
D. 施工单位编制归档文件计划时,该项目的土方开挖分项应有一个检验批。
第9题
A. 筏形基础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两种类型,梁板式又分为正向梁板式和反向梁板式
B. 施工工艺流程为:测量放线→基坑支护→排水、降水(或隔水)→基坑开挖,验槽→混凝土垫层施工→支基础模板→钢筋绑扎→浇基础混凝土
C. 回填应由两侧向中间进行,并分层夯实
D. 当采用机械开挖时,应保留200~300mm土层由人工挖除
E. 基础长度超过40m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
第10题
A. 筏形基础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两种类型,梁板式又分为正向梁板式和反向梁板式
B. 施工工艺流程为:测量放线→基坑支护→排水、降水(或隔水)→基坑开挖、验槽→混凝土垫层施工→支基础模板→钢筋绑扎→浇基础混凝土
C. 回填应由两侧向中问进行,并分层夯实
D. 当采用机械开挖时,应保留200~300mm土层由人工挖除
E. 基础长度超过40m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0cn
第11题
A. 垫层混凝土在验槽后应随即浇灌,以保护地基
B. 砖基础施工工艺流程:测量放线→基坑开挖,验槽→混凝土垫层施工→砖基础砌筑
C. 砖基础中的洞口、管道、沟槽等,应在砌筑时正确留出,宽度超过900mm的洞口上方应砌筑平拱或设置过梁
D. 基础砌筑前,应先检查垫层施工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在清扫垫层表面,将浮土及垃圾清除干净
第12题
A. 基础砌筑前要清理地基,不得留有浮泥等杂物
B. 开始砌筑时,第一层块石应先坐浆,先砌中间部分再砌四周石部分
C. 面石砌筑时,上下二层的石块要错缝,同一层面石要按一顺一丁或一丁二顺砌筑
D. 混凝土基础施工前一般应先在基坑底部先铺筑一层混凝土垫层,以保护地基
E. 混凝土自高处倾落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5m
第13题
A. 有些地基与基础工程规模较大,内容较多,既有桩基又有地基处理,甚至基坑开挖等,可按工程管理的需要,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所划分的范围,确定子分部工程
B. 地基基础分部工程验收勘察、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均应参加
C.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的程序与组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规定执行。作为合格标准主控项目应全部合格,一般项目合格数应不低于85%
D. 施工单位技术、质量部门负责人应参加地基基础工程的验收
E. 地基基础工程的验收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
第20题
A. 分层开挖厚度应与土钉竖向间距协调同步,逐层开挖并施工土钉,严禁超挖
B. 上一层土钉墙施工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或间隔不小于36h后开挖下一层土方
C. 施工期间坡顶应按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
D. 严禁土方开挖设备碰撞上部已施工土钉,严禁振动源振动土钉侧壁
E. 在易产生局部失稳的土层中,土钉上下排距较大时,宜将开挖分为二层并应控制开挖分层厚度,及时喷射混凝土底层
第21题
A. 分层开挖厚度应与土钉竖向间距协调同步,逐层开挖并施工土钉,严禁超挖
B. 上一层土钉墙施工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或间隔不小于36h后开挖下一层土方
C. 施工期间坡顶应按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
D. 严禁土方开挖设备碰撞上部已施工土钉,严禁振动源振动土钉侧壁
E. 在易产生局部失稳的土层中,土钉上下排距较大时,宜将开挖分为二层并应控制开挖分层厚度,及时喷射混凝土底层
第22题
A. 分层开挖厚度应与土钉竖向间距协调同步,逐层开挖并施工土钉,严禁超挖
B. 上一层土钉墙施工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或间隔不小于36h后开挖下一层土方
C. 施工期间坡顶应按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
D. 严禁土方开挖设备碰撞上部已施工土钉,严禁振动源振动土钉侧壁
E. 在易产生局部失稳的土层中,土钉上下排距较大时,宜将开挖分为二层并应控制开挖分层厚度,及时喷射混凝土底层
第24题
A. 垫层混凝土在验槽后应随即浇灌,以保护地基
B. 砖基础施工工艺流程:测量放线→基坑开挖,验槽→混凝土垫层施工→砖基础砌筑
C. 砖基础中的洞口、管道、沟槽等,应在砌筑时1留出,宽度超过900mm的洞口上方应砌筑平拱或设置过梁
D. 基础砌筑前,应先检查垫层施工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在清扫垫层表面,将浮土及垃圾清除干净
第25题
A. 垫层混凝土在验槽后应随即浇灌,以保护地基
B. 砖基础施工工艺流程:测量放线→基坑开挖、验槽→混凝土垫层施工→砖基础砌筑
C. 砖基础中的洞口、管道、沟槽等,应在砌筑时正确留出,宽度超过900mm的洞口上方应砌筑平拱或设置过梁
D. 基础砌筑前,应先检查垫层施工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在清扫垫层表面,将浮土及垃圾清除干净
第27题
A. 基坑开挖应与锚杆施工分层交替进行,并应缩短无支护暴露时间
B. 锚杆承载力、龄期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土方开挖
C. 面积较大的基坑宜采用盆式开挖方式,盆边留土平台宽度不宜小于8m
D. 土方开挖至坑底后应及时浇筑垫层,暴露长度不宜大于25m
E. 预应力锚杆达到强度后即进行下一层土方开挖,并应对预应力进行监测
第28题
A. 建筑地面工程基层(各构造层)和面层的铺设,均应待其下一层检验合格后方可施工上一层
B. 建筑地面工程各层铺设前与相关专业的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以及设备管道安装工程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
C. 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子分部工程的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每检验批抽查数量应按其房间总数随机检验不应少于3间
D. 一般项目其检验结果应有80%及以上的检查点(值)符合本规范合格质量标准的要求,且最大值不应超过其允许偏差值的1.2倍
E. 建筑地面工程完工后,施工质量验收应在建筑施工企业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组织有关单位对分项工程、子分部工程进行检验
第29题
A. 模板分项
B. 钢筋分项
C. 混凝土分项
D. 混凝土施工检验批
E. 土方开挖检验批
第30题
A. 筏形基础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两种类型,梁板式又分为正向梁板式和反向梁板式
B. 施工工艺流程为:测量放线→基坑支护→排水、降水(或隔水)→基坑开挖,验槽→混凝土垫层施工→支基础模板→钢筋绑扎→浇基础混凝土
C. 回填应由两侧向中间进行,并分层夯实
D. 当采用机械开挖时,应保留200~300mm土层由人工挖除
E. 基础长度超过40m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
第31题
A. 筏形基础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两种类型,梁板式又分为正向梁板式和反向梁板式
B. 施工工艺流程为:测量放线→基坑支护→排水、降水(或隔水)→基坑开挖、验槽→混凝土垫层施工→支基础模板→钢筋绑扎→浇基础混凝土
C. 回填应由两侧向中间进行,并分层夯实
D. 当采用机械开挖时,应保留200~300mm土层由人工挖除
E. 基础长度超过40m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
第32题
A. 筏形基础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两种类型,梁板式又分为正向梁板式和反向梁板式
B. 施工工艺流程为:测量放线→基坑支护→排水、降水(或隔水)→基坑开挖、验槽→混凝土垫层施工→支基础模板→钢筋绑扎→浇基础混凝土
C. 回填应由两侧向中间进行,并分层夯实
D. 当采用机械开挖时,应保留200~300mm土层由入工挖除
E. 基础长度超过40m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
第33题
A. 当支护结构构件强度达到开挖阶段的设计强度时,方可下挖基坑
B. 对采用预应力锚杆的支护结构,应在锚杆施加预加力后,方可下挖基坑
C. 应按支护结构设计规定的施工顺序和开挖深度分层开挖
D. 基坑开挖时,锚杆、土钉的施工作业面与锚杆、土钉的高差不宜大于600mm
E. 对土钉墙,应在土钉、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养护时间大于3d后,方可下挖基坑
第34题
A. 当支护结构构件强度达到开挖阶段的设计强度时,方可下挖基坑
B. 对采用预应力锚杆的支护结构,应在锚杆施加预加力后,方可下挖基坑
C. 应按支护结构设计规定的施工顺序和开挖深度分层开挖
D. 基坑开挖时,锚杆、土钉的施工作业面与锚杆、土钉的高差不宜大于600mm
E. 对土钉墙,应在土钉、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养护时间大于3d后,方可下挖基坑
第35题
A. 当支护结构构件强度达到开挖阶段的设计强度时,方可下挖基坑
B. 对采用预应力锚杆的支护结构,应在锚杆施加预加力后,方可下挖基坑
C. 应按支护结构设计规定的施工顺序和开挖深度分层开挖
D. 基坑开挖时,锚杆、土钉的施工作业面与锚杆、土钉的高差不宜大于600mm
E. 对土钉墙,应在土钉、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养护时间大于3d后,方可下挖基坑
第36题
A. 当支护结构构件强度达到开挖阶段的设计强度时,方可下挖基坑
B. 对采用预应力锚杆的支护结构,应在锚杆施加预加力后,方可下挖基坑
C. 应按支护结构设计规定的施工顺序和开挖深度分层开挖
D. 基坑开挖时,锚杆、土钉的施工作业面与锚杆、土钉的高差不宜大于600mm
E. 对土钉墙,应在土钉、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养护时间大于3d后,方可下挖基坑
第37题
A. 当支护结构构件强度达到开挖阶段的设计强度时,方可下挖基坑
B. 对采用预应力锚杆的支护结构,应在锚杆施加预加力后,方可下挖基坑
C. 应按支护结构设计规定的施工顺序和开挖深度分层开挖
D. 基坑开挖时,锚杆、土钉的施工作业面与锚杆、土钉的高差不宜大于600mm
E. 对土钉墙,应在土钉、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养护时间大于3d后,方可下挖基坑
第44题
A. 基层(各构造层)和各类面层的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应按每一层次或每层施工段(或变形缝)划分检验批,高层建筑的标准层可按每三层(不足三层按三层计)划分检验批
B. 每检验批应以各子分部工程的基层(各构造层)和各类面层所划分的分项工程按自然间(或标准间)检验,抽查数量应随机检验不应少于3间不足3间,应全数检查其中走廊(过道)应以10延长米为1间,工业厂房(按单跨计)、礼堂、门厅应以两个轴线为1间计算
C. 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子分部工程的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每检验批抽查数量应按其房间总数随机检验不应少于4间,不足4间,应全数检查
D. 基层(各构造层)和各类面层的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应按每一层次或每层施工段(或变形缝)划分检验批,高层建筑的标准层也按每层划分检验批
E. 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子分部工程的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每检验批抽查数量应按其房间总数随机检验不应少于3间,不足3间,应全数检查
第45题
A. 开挖时机械开挖至每层板底设计标高,严禁超挖
B. 侧墙、梁槽与基坑土方开挖分层开挖到位,基坑底严禁超挖,梁侧模避免超挖
C. 开挖过程中,在钢管柱附近处,使用挖机挖掘要注意钢管柱两侧土体高差不要过大
D. 边墙及中梁部位粱槽采用人工开挖
E. 某一施工单元的土方工程结束后,具备施工条件,即可展开下道工序的施工
第46题
A. 基础砌筑前要清理地基,不得留有浮泥等杂物
B. 开始砌筑时,第一层块石应先坐浆,先砌中间部分再砌四周石部分
C. 面石砌筑时,上下二层的石块要错缝,同一层面石要按一顺一丁或一丁二顺砌筑
D. 混凝土基础施工前一般应先在基坑底部先铺筑一层混凝土垫层,以保护地基
E. 混凝土自高处倾落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5m
第47题
A. 分层开挖厚度应与土钉竖向间距协调同步,逐层开挖并施工土钉,严禁超挖。
B. 开挖后应及时封闭临空面,完成土钉墙支护;在易产生局部失稳的土层中,土钉上下排距较大时,宜将开挖分为二层并应控制开挖分层厚度,及时喷射混凝土底层。
C. 施工期间坡顶应按超载值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
D. 上一层土钉墙施工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或间隔不小于12h后开挖下一层土方。
第48题
A. 分层开挖厚度应与土钉竖向间距协调同步,逐层开挖并施工土钉,严禁超挖。
B. 开挖后应及时封闭临空面,完成土钉墙支护;在易产生局部失稳的土层中,土钉上下排距较大时,宜将开挖分为二层并应控制开挖分层厚度,及时喷射混凝土底层。
C. 施工期间坡顶应按超载值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
D. 上一层土钉墙施工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或间隔不小于12h后开挖下一层土方。
第49题
A. 分层开挖厚度应与土钉竖向间距协调同步,逐层开挖并施工土钉,严禁超挖。
B. 开挖后应及时封闭临空面,完成土钉墙支护;在易产生局部失稳的土层中,土钉上下排距较大时,宜将开挖分为二层并应控制开挖分层厚度,及时喷射混凝土底层。
C. 施工期间坡顶应按超载值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
D. 上一层土钉墙施工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或间隔不小于12h后开挖下一层土方。
第50题
A. 分层开挖厚度应与土钉竖向间距协调同步,逐层开挖并施工土钉,严禁超挖。
B. 开挖后应及时封闭临空面,完成土钉墙支护;在易产生局部失稳的土层中,土钉上下排距较大时,宜将开挖分为二层并应控制开挖分层厚度,及时喷射混凝土底层。
C. 施工期间坡顶应按超载值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
D. 上一层土钉墙施工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或间隔不小于12h后开挖下一层土方。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