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m
B. 2m
C. 3m
D. 4m
搜题
第6题
A. 一类高层公共建筑,不应小于36m3,但当建筑高度大于100m时,不应小于50m3,当建筑高度大于150m时,不应小于100m3
B. 多层公共建筑、二类高层公共建筑和一类高层住宅,不应小于18m3,当一类高层住宅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不应小于36m3;
C. 二类高层住宅,不应小于12m3;
D. 多层住宅不需要高位消防水箱;
第7题
A. 一类高层公共建筑,不应小于36m3,但当建筑高度大于100m时,不应小于50m3,当建筑高度大于150m时,不应小于100m3
B. 多层公共建筑、二类高层公共建筑和一类高层住宅,不应小于18m3,当一类高层住宅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不应小于36m3;
C. 二类高层住宅,不应小于12m3;
D. 多层住宅不需要高位消防水箱;
第8题
A. 一类高层公共建筑,不应低于0.10MPa,但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不应低于0.15MPa
B. 高层住宅、二类高层公共建筑、多层公共建筑,不应低于0.07MPa
C. 工业建筑不应低于0.10MPa,当建筑体积小于20000m3时,不应低于0.07MPa
D. 多层住宅不宜低于0.07MPa
E. 当高位消防水箱不能满足静压要求时,应设稳压泵
第9题
A. 一类高层公共建筑,不应低于0.10MPa,但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不应低于0.15MPa
B. 高层住宅、二类高层公共建筑、多层公共建筑,不应低于0.07MPa
C. 多层住宅不宜低于0.07MPa;
D. 工业建筑不应低于0.07MPa;
第10题
A. 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B. 室内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C. 室外地面到次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D. 室内地面到次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第11题
A. 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B. 室内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C. 室外地面到次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D. 室内地面到次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第12题
A. 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B. 室内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C. 室外地面到次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D. 室内地面到次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第13题
A. 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B. 室内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C. 室外地面到次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D. 室内地面到次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第14题
A. 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B. 室内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C. 室外地面到次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D. 室内地面到次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第15题
A. 一类高层公共建筑,不应低于0.15MPa,但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不应低于0.25MPa
B. 高层住宅、二类高层公共建筑、多层公共建筑,不应低于0.10MPa
C. 工业建筑不应低于0.15MPa,当建筑体积小于20000m3时,不宜低于0.07MPa
D.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自动水灭火系统应根据喷头灭火需求压力确定,但最小不应小于0.07MPa
第16题
A. 砌体墙应在室外地面以上,位于室内地面垫层处设置连续的水平防潮层
B. 室内墙面,应该全部设置墙裙
C. 室内相邻地面有高差时,应在高差处墙身侧面加设防潮层
D. 湿度大的房间的外墙或内墙内侧应设防潮层
第17题
A. 新桅杆组装时中心线偏差应不大于总支承长度的1/1000
B. 多次使用过的桅杆,在重新组装时,每5m长度内中心线与局部塑性变形允许偏差值不应大于40mm
C. 在桅杆全长内,中心线与总支承长度的允许偏差应为1/200
D. 组装过程中,参建各方应全程旁站监督
第18题
A. 新桅杆组装时中心线偏差应不大于总支承长度的1/1000
B. 多次使用过的桅杆,在重新组装时,每5m长度内中心线与局部塑性变形允许偏差值不应大于40mm
C. 在桅杆全长内,中心线与总支承长度的允许偏差应为1/200
D. 组装过程中,参建各方应全程旁站监督
第19题
A. 新桅杆组装时中心线偏差应不大于总支承长度的1/1000
B. 多次使用过的桅杆,在重新组装时,每5m长度内中心线与局部塑性变形允许偏差值不应大于40mm
C. 在桅杆全长内,中心线与总支承长度的允许偏差应为1/200
D. 组装过程中,参建各方应全程旁站监督
第20题
A. 新桅杆组装时中心线偏差应不大于总支承长度的1/1000
B. 多次使用过的桅杆,在重新组装时,每5m长度内中心线与局部塑性变形允许偏差值不应大于40mm
C. 在桅杆全长内,中心线与总支承长度的允许偏差应为1/200
D. 组装过程中,参建各方应全程旁站监督
第21题
A. 新桅杆组装时中心线偏差应不大于总支承长度的1/1000
B. 多次使用过的桅杆,在重新组装时,每5m长度内中心线与局部塑性变形允许偏差值不应大于40mm
C. 在桅杆全长内,中心线与总支承长度的允许偏差应为1/200
D. 组装过程中,参建各方应全程旁站监督
第22题
A. 新桅杆组装时中心线偏差应不大于总支承长度的1/1000
B. 多次使用过的桅杆,在重新组装时,每5m长度内中心线与局部塑性变形允许偏差值不应大于40mm
C. 在桅杆全长内,中心线与总支承长度的允许偏差应为1/200
D. 组装过程中,参建各方应全程旁站监督
第23题
A. 室内温度的检测:居住户每户抽测卧室或起居室1间,其他建筑按房间总数抽测10%,冬期不得低于设计计算温度2℃,且不应高于1℃,夏季不得高于设计计算温度2℃,且不应低于1℃
B. 各风口的风量检测:按风管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与设计允许偏差不大于15%
C. 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检测:按风管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小于1个系统,与设计允许偏差不大于20%
D. 空调机组的水流量检测:按风管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小于1个系统,与设计允许偏差不大于20%
E. 空调系统的冷热水、冷却水总流量检测:应全系统检测,其检测结果应与设计允许偏差不大于20%
第24题
A. 各风口的风量检测:按风管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与设计允许偏差不大于15%
B. 空调机组的水流量检测:按风管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小于1个系统,与设计允许偏差不大于20%
C. 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检测:按风管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小于1个系统,与设计允许偏差不大于20%
D. 空调系统的冷热水、冷却水总流量检测:应全系统检测,其检测结果应与设计允许偏差不大于20%
E. 室内温度的检测:居住户每户抽测卧室或起居室1间,其他建筑按房间总数抽测10%,冬期不得低于设计计算温度2℃,且不应高于1℃,夏季不得高于设计计算温度2℃,且不应低于1℃
第25题
A. 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应判为合格
B. 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率小于90%但不小于80%时,可再抽取相同数量的构件进行检验
C. 当按两次抽样总数和计算的合格率为8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仍应判为合格
D. 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记录应一式两份
E. 每次抽样检验结果中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均不应大于允许偏差的1倍
第26题
A. 无筋砌体构件,其截面面积小于0.2㎡时,Ya为其截面面积加0.8
B. 配筋砌体构件,其截面面积小于0.3㎡时,Ya为其截面面积加0.8
C. 跨度不小于9m的多层房屋,Ya为0.8
D. 当验算施工中房屋的构件时,Ya为1.1
第27题
A. H/2500+10.0,且不应大于25.0L/1500,且不应大于50.0
B. H/2500,且不应大于25.0L/1500,且不应大于25.0
C. H/2500+10.0,且不应大于50.0L/1500,且不应大于25.0
D. H/2500,且不应大于25.0L/1500,且不应大于50.0
第29题
A. 横墙上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增加
B. 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
C. 横墙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
D. 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
E. 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
第30题
A. 横墙上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增加
B. 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
C. 横墙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
D. 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
E. 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
第31题
A. 横墙上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增加
B. 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
C. 横墙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
D. 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
E. 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
第32题
A. 横墙上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增加
B. 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
C. 横墙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
D. 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
E. 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
第33题
A. 横墙上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增加
B. 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
C. 横墙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
D. 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
E. 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
第35题
A. 室外附着在建筑物上的标志牌,其中心点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1.3m
B. 室外附着在建筑物上面的标志牌,其中心点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0.3m
C. 室外用标志杆固定的标志牌的下边缘距地面高度应大于1.2m
D. 室外用标志竿固定的标志牌的下边缘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0.5m
第36题
A. 一般建筑不应于小于7m;
B. 甲、乙类厂房、超过4层的厂房和库房不应小于10m;
C. 高层工业建筑、高架库房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民用建筑不应小于13m;
D. 超过6层的多层民用建筑和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高层民用建筑不应小于8m。
第37题
A. 一般建筑不应于小于7m;
B. 甲、乙类厂房、超过4层的厂房和库房不应小于10m;
C. 高层工业建筑、高架库房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民用建筑不应小于13m;
D. 超过6层的多层民用建筑和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高层民用建筑不应小于8m。
第39题
A. 一类高层公共建筑的室内疏散楼梯
B. 建筑高度大于32m的二类高层公共建筑的室内疏散楼梯
C. 建筑高度大于21m且不大于33m的住宅建筑
D. 建筑高度大于32m且任一层人数超过10人的厂房
E. 层数不小于3层的地下室
第40题
A. 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B. 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0.5m
C. 每隔1000mm配置4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D. 每隔1000mm配置4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0.5m
第41题
A. 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B. 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0.5m
C. 每隔1000mm配置4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D. 每隔1000mm配置4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0.5m
第42题
A. 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B. 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0.5m
C. 每隔1000mm配置4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D. 每隔1000mm配置4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0.5m
第43题
A. 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B. 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0.5m
C. 每隔1000mm配置4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D. 每隔1000mm配置4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0.5m
第44题
A. 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B. 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0.5m
C. 每隔1000mm配置4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D. 每隔1000mm配置4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0.5m
第45题
A. 该工程多孔砖砌体的斜槎长高比不应小于()。(单选题)
B. 砌体结构工程承重墙、柱轴线位移的偏差应()。(单选题)
C. 关于砖砌体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有()。(多选题)
D. 砖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判断题)
第47题
A. 普通砖砌体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1/3
B. 斜槎高度可以超过一步脚手架的高度。
C. 在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8度以上地区,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
D. 普通砖砌体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
E. 多孔砖砌体的斜槎长高比不应小于1/2
第48题
A. 室内消火栓栓口动压不应小于0.10Mpa
B. 室内消火栓栓口动压不应大于0.50Mpa
C. 室内消火栓栓口动压大于0.70Mpa时必须设置减压装置
D. 高层建筑、厂房、库房和室内净空高度超过8m的民用建筑等场所,室内消火栓栓口动压不应小于0.5Mpa
E. 高层建筑、厂房、库房和室内净空高度超过8m的民用建筑等场所,消防水枪充实水柱按13m计算
第49题
A. 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d.d为箍筋直径
B. 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长度不应大于5d.d为箍筋直径
C. 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D.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并不应该大于400mm.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
第50题
A. 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d.d为箍筋直径
B. 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长度不应大于5d.d为箍筋直径
C. 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D.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并不应该大于400mm.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