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乙炔瓶内无剩余压力时应当严禁充装。”相关的问题
第2题
乙炔气瓶充装前必须逐瓶检查瓶内剩余压力。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乙炔瓶严禁用尽,剩余压力应当不小于MPa.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乙炔瓶的剩余压力,是指在用乙炔瓶再次充气前,瓶内的压力。这种观点是?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乙炔瓶充装单位应当逐只认真填写充装记录,其内容应当包括充装前检查结果、剩余压力、剩余乙炔量、充装间室温、()、充装日期、乙炔瓶编号、皮重、实重、静置后压力、发生的问题及处理结果、操作人员签字等。
A.
乙炔气的成份
B.
乙炔气的纯度
C.
溶剂补加量、乙炔充装量
D.
当班班长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适用于()。
A.
盛装乙炔气体的固定式压力容器
B.
钢质瓶体内装有多孔填料和溶剂、可重复充装乙炔气的移动工业乙炔瓶
C.
钢质瓶体内装有多孔填料和溶剂、可重复充装乙炔气的固定工业乙炔瓶
D.
无多孔填料的盛装乙炔气体的移动式压力容器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乙炔瓶内气体严禁用尽,环境温度为15~25℃,气瓶内剩余压力不低于()MPa。
A.
0.05
B.
0.1
C.
0.2
D.
0.3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建筑工地的气瓶在运输、存放及使用过程中错误的是∶()
A.
气瓶处于的环境温度50℃。
B.
氧气瓶与乙炔瓶的工作间距7m。
C.
检查乙炔瓶气密性时用肥皂水。
D.
氧气瓶内剩余气体的压力为0.3MPa。
E.
氧气瓶用于气动工具和通风换气。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建筑工地的气瓶在运输、存放及使用过程中错误的是∶()
A.
气瓶处于的环境温度50℃。
B.
氧气瓶与乙炔瓶的工作间距7m。
C.
检查乙炔瓶气密性时用肥皂水。
D.
氧气瓶内剩余气体的压力为0.3MPa。
E.
氧气瓶用于气动工具和通风换气。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下列关于乙炔瓶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A.
气焊作业应使用乙炔瓶,不得使用浮筒式乙炔罐
B.
乙炔瓶存放和使用必须立放,严禁卧放
C.
乙炔瓶夏季应防止暴晒,冬季发生冻结时,应采用温水解冻
D.
乙炔瓶瓶内气体不得全部用尽,应留有0.1MP以上的余压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对公称容积大于40L的乙炔瓶,如实重减去剩余乙炔量后,其值高于皮重(),则该瓶应当妥善处理,否则严禁充装。
A.
0.5kg
B.
0.5kg或低于1.5kg
C.
1.5kg
点击查看答案
第12题
在充装过程中,气瓶瓶体冷且冒汗,主要是()原因引起。
A.
无剩余压力
B.
空瓶
C.
满瓶
D.
剩余压力过高
点击查看答案
第13题
乙炔严禁用尽,剩余压力应当小于0.05MPa请问这种做法是?
点击查看答案
第14题
瓶内无剩余压力的气瓶不能充装。请问这种做法是?
点击查看答案
第15题
气瓶充装前检查瓶内如有剩余压力,应当进行()。
A.
放气
B.
鉴别
C.
可以不鉴别
D.
定性鉴别
点击查看答案
第16题
()长管拖车在充装前需检查钢瓶内剩余压力,只要钢瓶内有剩余压力,就可以充装气体。
点击查看答案
第17题
《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中规定,乙炔瓶内气体严禁用尽,必须留有不低于()的剩余压力
A.
0.1MPa
B.
0.05MPa
C.
0.2MPa
点击查看答案
第18题
氧气瓶和乙炔瓶不允许全部用完,氧气瓶至少应留有()的剩余压力,乙炔保持()的余压。
A.
0.1~0.2MPa,0.05MPA
B.
0.2~0.3MPA
C.
0.05~0.1MPa,0.04MPA
D.
0.05~0.2MPa,0.03MPaA
点击查看答案
第19题
氧气瓶和乙炔瓶不允许全部用完,氧气瓶至少应留有()的剩余压力,乙炔保持()的余压。
A.
0.1~0.2MPa,0.05MPA
B.
0.2~0.3MPA
C.
0.05~0.1MPa,0.04MPA
D.
0.05~0.2MPa,0.03MPaA
点击查看答案
第20题
氧气瓶和乙炔瓶不允许全部用完,氧气瓶至少应留有()的剩余压力,乙炔保持()的余压。
A.
0.1~0.2MPa,0.05MPA
B.
0.2~0.3MPA
C.
0.05~0.1MPa,0.04MPA
D.
0.05~0.2MPa,0.03MPaA
点击查看答案
第21题
氧气瓶和乙炔瓶不允许全部用完,氧气瓶至少应留有()的剩余压力,乙炔保持()的余压。
A.
0.1~0.2MPa,0.05MPA
B.
0.2~0.3MPA
C.
0.05~0.1MPa,0.04MPA
D.
0.05~0.2MPa,0.03MPaA
点击查看答案
第22题
氧气瓶和乙炔瓶不允许全部用完,氧气瓶至少应留有()的剩余压力,乙炔保持()的余压。
A.
0.1~0.2MPa,0.05MPA
B.
0.2~0.3MPA
C.
0.05~0.1MPa,0.04MPA
D.
0.05~0.2MPa,0.03MPaA
点击查看答案
第23题
氧气瓶和乙炔瓶不允许全部用完,氧气瓶至少应留有()的剩余压力,乙炔保持()的余压。
A.
0.1~0.2MPa,0.05MPA
B.
0.2~0.3MPA
C.
0.05~0.1MPa,0.04MPA
D.
0.05~0.2MPa,0.03MPaA
点击查看答案
第24题
对公称容积大于40升的乙炔瓶,如实重减去剩余乙炔量后,其值____皮重0.5kg或1.5kg时该瓶禁止充装。
点击查看答案
第25题
乙炔瓶在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正确的是()。
A.
与明火的距离不小于10m
B.
瓶阀冻结,严禁用火烘烤
C.
严禁放置在通风不良及有放射性的场所
D.
使用时要注意固定,防止倾斜,严禁卧放使用
E.
可放在橡胶等绝缘体上使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26题
施工现场使用的氧气瓶内剩余气体的压力不应小于()MPa。
A.
0.01
B.
0.1
C.
0.2
D.
0.5
点击查看答案
第27题
施工现场使用的氧气瓶内剩余气体的压力不应小于()MPa。
A.
0.01
B.
0.1
C.
0.2
D.
0.5
点击查看答案
第28题
施工现场使用的氧气瓶内剩余气体的压力不应小于()MPa。
A.
0.01
B.
0.1
C.
0.2
D.
0.5
点击查看答案
第29题
瓶内气体不可以用尽,必须留有剩余压力或重量,装溶解乙炔气的气瓶应当至少留有不少于()MPa剩余气体。
A.
0.05
B.
0.5
C.
0.4
D.
0.8
点击查看答案
第30题
乙炔瓶充装后,乙炔充装量和静置()小时后的瓶内压力,应当符合相应当国家标准的规定为合格。
点击查看答案
第31题
因故中断充装的乙炔瓶需要继续充装时,必须保证充装主管内乙炔气压力小于乙炔瓶内压力时,才可开启瓶阀和支管切换阀。请问这种做法是?
点击查看答案
第32题
关于气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氧气瓶与乙炔瓶的工作间距为8m
B.
空瓶与实瓶的间距为1.0m
C.
气瓶与明火作业点的距离为12m
D.
氧气瓶内剩余气体压力为0.2MPa
E.
乙炔气瓶横躺卧使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33题
关于气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氧气瓶与乙炔瓶的工作间距为8m
B.
空瓶与实瓶的间距为1.0m
C.
气瓶与明火作业点的距离为12m
D.
氧气瓶内剩余气体压力为0.2MPa
E.
乙炔气瓶横躺卧使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34题
关于气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氧气瓶与乙炔瓶的工作间距为8m
B.
空瓶与实瓶的间距为1.0m
C.
气瓶与明火作业点的距离为12m
D.
氧气瓶内剩余气体压力为0.2MPa
E.
乙炔气瓶横躺卧使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35题
关于气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氧气瓶与乙炔瓶的工作间距为8m
B.
空瓶与实瓶的间距为1.0m
C.
气瓶与明火作业点的距离为12m
D.
氧气瓶内剩余气体压力为0.2MPa
E.
乙炔气瓶横躺卧使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36题
关于气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氧气瓶与乙炔瓶的工作间距为8m
B.
空瓶与实瓶的间距为1.0m
C.
气瓶与明火作业点的距离为12m
D.
氧气瓶内剩余气体压力为0.2MPa
E.
乙炔气瓶横躺卧使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37题
关于气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氧气瓶与乙炔瓶的工作间距为8m
B.
空瓶与实瓶的间距为1.0m
C.
气瓶与明火作业点的距离为12m
D.
氧气瓶内剩余气体压力为0.2MPa
E.
乙炔气瓶横躺卧使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38题
返回充装单位的气瓶均应当保持剩余压力,其剩余压力不小于()MPa。
A.
0.01
B.
0.03
C.
0.05
D.
0.1
点击查看答案
第39题
乙炔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保留不小于98kPA的压强。()
点击查看答案
第40题
乙炔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保留不小于98kPA的压强。()
点击查看答案
第41题
乙炔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保留不小于98kPA的压强。()
点击查看答案
第42题
乙炔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保留不小于98kPA的压强。()
点击查看答案
第43题
乙炔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保留不小于98kPA的压强。()
点击查看答案
第44题
乙炔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保留不小于98kPA的压强。()
点击查看答案
第45题
乙炔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保留不小于98kPA的压强。()
点击查看答案
第46题
乙炔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保留不小于98kPA的压强。()
点击查看答案
第47题
乙炔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保留不小于98kPA的压强。()
点击查看答案
第48题
乙炔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保留不小于98kPA的压强。()
点击查看答案
第49题
乙炔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保留不小于98kPA的压强。()
点击查看答案
第50题
乙炔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保留不小于98kPA的压强。()
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