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
B. 1.5
C. 2
搜题
第2题
A. 当控制器容量不超过10个报警部位时,所有报警部位均处于报警状态
B. 当控制器容量不超过20个报警部位时,所有报警部位均处于报警状态
C. 应不少于10个报警部位,但不超过32个报警部位
D. 应不少于20个报警部位,但不超过32个报警部位
E. 当控制器容量超过20个报警部位时,20%的报警部位处于报警状态
第3题
A. 墙体应砌成马牙槎
B. 马牙槎凹凸尺寸不宜小于60mm
C. 马牙槎高度不应超过500mm
D. 马牙槎应先进后退
E. 马牙槎尺寸偏差每一构造柱不应超过9处
第4题
A. 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倾角宜在45~60之间
B.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
C. 剪刀撑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D. 剪刀撑斜杆倾角为45时,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不应超过8根;倾角为60时,则不应超过6根
第5题
A. 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倾角宜在45~60之间
B.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
C. 剪刀撑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D. 剪刀撑斜杆倾角为45时,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不应超过8根;倾角为60时,则不应超过6根
第6题
A. 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倾角宜在45~60之间
B.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
C. 剪刀撑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D. 剪刀撑斜杆倾角为45时,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不应超过8根;倾角为60时,则不应超过6根
第7题
A. 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倾角宜在45~60之间
B.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
C. 剪刀撑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D. 剪刀撑斜杆倾角为45时,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不应超过8根;倾角为60时,则不应超过6根
第8题
A. 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倾角宜在45~60之间
B.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
C. 剪刀撑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D. 剪刀撑斜杆倾角为45时,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不应超过8根;倾角为60时,则不应超过6根
第9题
A. 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倾角宜在45~60之间
B.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
C. 剪刀撑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D. 剪刀撑斜杆倾角为45时,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不应超过8根;倾角为60时,则不应超过6根
第10题
A. 120mm厚墙应放置1φ6拉结钢筋
B. 间距沿墙高不应超过500mm
C. 竖向间距偏差不应超过100mm
D. 埋入长度从留槎处算起每边均不应小于1000mm
E. 末端应有90°弯钩
第11题
A. 彩钢板的基板不应有裂纹,涂层不应有肉眼可见的裂纹、剥落等缺陷
B. 当高度超过5m时,宜设置斜撑,斜撑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以45度为宜
C. 立柱的间距不宜大于6m
D. 横梁与立柱之间应采用螺栓可靠连接,围挡应采取抗风措施
E. 围挡顶部应采取防雨水渗透措施
第12题
A. 彩钢板的基板不应有裂纹,涂层不应有肉眼可见的裂纹、剥落等缺陷
B. 当高度超过5m时,宜设置斜撑,斜撑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以45度为宜
C. 立柱的间距不宜大于6m
D. 横梁与立柱之间应采用螺栓可靠连接,围挡应采取抗风措施
E. 围挡顶部应采取防雨水渗透措施
第13题
A. 彩钢板的基板不应有裂纹,涂层不应有肉眼可见的裂纹、剥落等缺陷
B. 当高度超过5m时,宜设置斜撑,斜撑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以45度为宜
C. 立柱的间距不宜大于6m
D. 横梁与立柱之间应采用螺栓可靠连接,围挡应采取抗风措施
E. 围挡顶部应采取防雨水渗透措施
第14题
A. 彩钢板的基板不应有裂纹,涂层不应有肉眼可见的裂纹、剥落等缺陷
B. 当高度超过5m时,宜设置斜撑,斜撑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以45度为宜
C. 立柱的间距不宜大于6m
D. 横梁与立柱之间应采用螺栓可靠连接,围挡应采取抗风措施
E. 围挡顶部应采取防雨水渗透措施
第15题
A. 彩钢板的基板不应有裂纹,涂层不应有肉眼可见的裂纹、剥落等缺陷
B. 当高度超过5m时,宜设置斜撑,斜撑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以45度为宜
C. 立柱的间距不宜大于6m
D. 横梁与立柱之间应采用螺栓可靠连接,围挡应采取抗风措施
E. 围挡顶部应采取防雨水渗透措施
第16题
A. 彩钢板的基板不应有裂纹,涂层不应有肉眼可见的裂纹、剥落等缺陷
B. 当高度超过5m时,宜设置斜撑,斜撑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以45度为宜
C. 立柱的间距不宜大于6m
D. 横梁与立柱之间应采用螺栓可靠连接,围挡应采取抗风措施
E. 围挡顶部应采取防雨水渗透措施
第18题
A. 每120mm墙厚放置1φ6拉结钢筋
B. 间距沿墙高不应超过500mm,且竖向间距偏差不应超过100mm
C. 埋入长度从留槎处算起每边均不应小于500mm,对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的地区,不应小于1000mm
D. 未端应有90°弯钩
E. 120m墙可不设置拉结钢筋
第19题
A. 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倾角宜在45~60之间
B.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
C. 剪刀撑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D. 剪刀撑斜杆倾角为45时,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不应超过8根;倾角为60时,则不应超过6根
E. 设置水平剪刀撑时,有剪刀撑斜杆的框格数量应大于框格总数的1/3
第20题
A. 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倾角宜在45~60之间
B.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
C. 剪刀撑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D. 剪刀撑斜杆倾角为45时,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不应超过8根;倾角为60时,则不应超过6根
E. 设置水平剪刀撑时,有剪刀撑斜杆的框格数量应大于框格总数的1/3
第21题
A. 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倾角宜在45~60之间
B.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
C. 剪刀撑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D. 剪刀撑斜杆倾角为45时,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不应超过8根;倾角为60时,则不应超过6根
E. 设置水平剪刀撑时,有剪刀撑斜杆的框格数量应大于框格总数的1/3
第22题
A. 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倾角宜在45~60之间
B.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
C. 剪刀撑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D. 剪刀撑斜杆倾角为45时,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不应超过8根;倾角为60时,则不应超过6根
E. 设置水平剪刀撑时,有剪刀撑斜杆的框格数量应大于框格总数的1/3
第23题
A. 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倾角宜在45~60之间
B.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
C. 剪刀撑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D. 剪刀撑斜杆倾角为45时,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不应超过8根;倾角为60时,则不应超过6根
E. 设置水平剪刀撑时,有剪刀撑斜杆的框格数量应大于框格总数的1/3
第24题
A. 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倾角宜在45~60之间
B.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
C. 剪刀撑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D. 剪刀撑斜杆倾角为45时,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不应超过8根;倾角为60时,则不应超过6根
E. 设置水平剪刀撑时,有剪刀撑斜杆的框格数量应大于框格总数的1/3
第25题
A. 墙体应砌成马牙槎,马牙槎凹凸尺寸不应小于50mm
B. 马牙槎高度不应超过300mm
C. 马牙槎应先进后退,对称砌筑
D. 马牙槎高度不应超过500mm
第26题
A. 土体含水量大且不稳定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B. 一般应采用“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开挖原则
C. 开挖时如有超挖应立即整平
D.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应采取降水措施后开挖
E. 一般应采用"分层开挖,先挖后撑"的开挖原则
第27题
A. 土体含水量大且不稳定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B. 一般应采用“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开挖原则
C. 开挖时如有超挖应立即整平
D.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应采取降水措施后开挖
E. 一般应采用“分层开挖,先挖后撑”的开挖原则
第28题
A. 垛高不应超过2m
B. 单垛体积不应超过50立方米
C. 单垛体积不应超过100立方米
D. 垛与垛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1m
E. 垛与垛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m
第29题
A. 垛高不应超过2m
B. 单垛体积不应超过50立方米
C. 单垛体积不应超过100立方米
D. 垛与垛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1m
E. 垛与垛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m
第30题
A. 垛高不应超过2m
B. 单垛体积不应超过50立方米
C. 单垛体积不应超过100立方米
D. 垛与垛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1m
E. 垛与垛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m
第32题
A. 当土体含水量大且不稳定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B. 一般应采取“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开挖原则
C. 开挖时如有超挖应立即填平
D.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应采取降水措施后开挖
第33题
A. 当土体含水量大且不稳定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B. 一般应采取“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开挖原则
C. 开挖时如有超挖应立即填平
D.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应采取降水措施后开挖
第34题
A. 当土体含水量大且不稳定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B. 一般应采取“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开挖原则
C. 开挖时如有超挖应立即填平
D.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应采取降水措施后开挖
第35题
A. 当土体含水量大且不稳定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B. 一般应采取“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开挖原则
C. 开挖时如有超挖应立即填平
D.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应采取降水措施后开挖
第36题
A. 当土体含水量大且不稳定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B. 一般应采取“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开挖原则
C. 开挖时如有超挖应立即填平
D.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应采取降水措施后开挖
第37题
A. 当土体含水量大且不稳定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B. 一般应采取“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开挖原则
C. 开挖时如有超挖应立即填平
D.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应采取降水措施后开挖
第38题
A. 墙体应砌成马牙槎
B. 马牙槎凹凸尺寸不宜小于60mm
C. 马牙槎高度不应超过500mm
D. 马牙槎应先进后退
E. 马牙槎尺寸偏差每一构造柱不应超过9处
第39题
A. 当拆除梁或悬挑构件时,应采取有效的控制下落措施
B. 当采用牵引方式拆除结构柱时,应沿结构柱底部剔凿出钢筋,定向牵引后,保留牵引方向同侧的钢筋,切断结构柱其他钢筋后再进行后续作业
C. 当拆除管道或容器时,必须查清残留物的性质,并应采取相应措施,方可进行拆除施工
D. 拆除现场使用的小型机具,可超负荷10%运行
E. 对人工拆除施工作业面的孔洞,应采取防护措施
第40题
A. 当拆除梁或悬挑构件时,应采取有效的控制下落措施
B. 当采用牵引方式拆除结构柱时,应沿结构柱底部剔凿出钢筋,定向牵引后,保留牵引方向同侧的钢筋,切断结构柱其他钢筋后再进行后续作业
C. 当拆除管道或容器时,必须查清残留物的性质,并应采取相应措施,方可进行拆除施工
D. 拆除现场使用的小型机具,可超负荷10%运行
E. 对人工拆除施工作业面的孔洞,应采取防护措施
第41题
A. 当拆除梁或悬挑构件时,应采取有效的控制下落措施
B. 当采用牵引方式拆除结构柱时,应沿结构柱底部剔凿出钢筋,定向牵引后,保留牵引方向同侧的钢筋,切断结构柱其他钢筋后再进行后续作业
C. 当拆除管道或容器时,必须查清残留物的性质,并应采取相应措施,方可进行拆除施工
D. 拆除现场使用的小型机具,可超负荷10%运行
E. 对人工拆除施工作业面的孔洞,应采取防护措施
第42题
A. 当拆除梁或悬挑构件时,应采取有效的控制下落措施
B. 当采用牵引方式拆除结构柱时,应沿结构柱底部剔凿出钢筋,定向牵引后,保留牵引方向同侧的钢筋,切断结构柱其他钢筋后再进行后续作业
C. 当拆除管道或容器时,必须查清残留物的性质,并应采取相应措施,方可进行拆除施工
D. 拆除现场使用的小型机具,可超负荷10%运行
E. 对人工拆除施工作业面的孔洞,应采取防护措施
第43题
A. 当拆除梁或悬挑构件时,应采取有效的控制下落措施
B. 当采用牵引方式拆除结构柱时,应沿结构柱底部剔凿出钢筋,定向牵引后,保留牵引方向同侧的钢筋,切断结构柱其他钢筋后再进行后续作业
C. 当拆除管道或容器时,必须查清残留物的性质,并应采取相应措施,方可进行拆除施工
D. 拆除现场使用的小型机具,可超负荷10%运行
E. 对人工拆除施工作业面的孔洞,应采取防护措施
第44题
A. 当拆除梁或悬挑构件时,应采取有效的控制下落措施
B. 当采用牵引方式拆除结构柱时,应沿结构柱底部剔凿出钢筋,定向牵引后,保留牵引方向同侧的钢筋,切断结构柱其他钢筋后再进行后续作业
C. 当拆除管道或容器时,必须查清残留物的性质,并应采取相应措施,方可进行拆除施工
D. 拆除现场使用的小型机具,可超负荷10%运行
E. 对人工拆除施工作业面的孔洞,应采取防护措施
第45题
A. 质量:普通安全帽不应超过500g;特殊型安全帽不超过600g;
B. 安全帽附件应不影响安全帽的佩戴稳定性,同时不影响其正常防护功能;
C. 佩戴高度应≥80mm。
D. 帽沿应≤70mm;
第46题
A. 质量:普通安全帽不应超过500g;特殊型安全帽不超过600g;
B. 安全帽附件应不影响安全帽的佩戴稳定性,同时不影响其正常防护功能;
C. 佩戴高度应≥80mm。
D. 帽沿应≤70mm;
第47题
A. 质量:普通安全帽不应超过500g;特殊型安全帽不超过600g;
B. 安全帽附件应不影响安全帽的佩戴稳定性,同时不影响其正常防护功能;
C. 佩戴高度应≥80mm。
D. 帽沿应≤70mm;
第48题
A. 质量:普通安全帽不应超过500g;特殊型安全帽不超过600g;
B. 安全帽附件应不影响安全帽的佩戴稳定性,同时不影响其正常防护功能;
C. 佩戴高度应≥80mm。
D. 帽沿应≤70mm;
第49题
A. 质量:普通安全帽不应超过500g;特殊型安全帽不超过600g;
B. 安全帽附件应不影响安全帽的佩戴稳定性,同时不影响其正常防护功能;
C. 佩戴高度应≥80mm。
D. 帽沿应≤70mm;
第50题
A. 质量:普通安全帽不应超过500g;特殊型安全帽不超过600g;
B. 安全帽附件应不影响安全帽的佩戴稳定性,同时不影响其正常防护功能;
C. 佩戴高度应≥80mm。
D. 帽沿应≤70mm;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